本周六,我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了“面具·灵魂的艺术——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在徜徉于面具世界的同时,我也拍摄了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我将陆续把拍摄的照片和整理的文字资料在博客中发布出来,欢迎各位观赏。

前言

“面具·灵魂的艺术”展示了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收藏的面具精品。这些面具属于原法国国立人类博物馆和国立非洲、大洋洲艺术博物馆的馆藏,涵盖古今,见证了面具在传统社会中长期而广泛的应用。本次展览的展品来自非洲、美洲、亚洲与大洋洲,体现出异乎寻常的创造力。不同材质与规格的面具,使观众惊叹于它们极具创意的用途。

览不仅展示戏剧演出中的面具,而且着力阐释面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意义。它们扮演了纠纷调停者、警察,甚至法官的角色,其判决甚至可以决断生死。大部分面具与不可控的,而又必须加以驯服或平息的自然之力量相联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但并不总是,在农业社会中,看到用面具来区分“可耕地”或“属于人类的土地”,和那些遭受来自森林或海洋等非文明世界力量肆虐的“敌对的偏远土地”。

展览“面具·灵魂的艺术”通过100张面具,展示在人类与不可知、不可见的神秘力量共同演出的这场大戏中,人类通过面部表情诠释悲喜的多样性。通过展览,观众有机会从多方面了解不同材质与用途的面具。展览为观众展示了世界不同文化是如何再现神祗与灵魂的面具,从而与这些不可见之力实现沟通。

面具灵魂的艺术

一、媒介的艺术

从萨赫勒大草原上博博族的巨型片状面具(注:萨赫勒大草原,指非洲热带草原向撒哈拉沙漠过渡的半干旱草原地带),到中非雨林里莱加族的小型骨质面具,这些精心遴选的面具艺术品见证了非洲雕塑艺术的极端丰富性。作为凝固的表情,它们集中反映了大陆中部及西部的社会、宗教与政治架构。在这里,丛林的野心世界与村落的人性空间之关联固然会被打破,但却凭借面具的介入祈福和谐,以“谈判”的方式重建平衡。此外,面具还成为入社仪式重要的传递媒介(注:入社仪式,是流行于非洲部落的一种风俗,相当于一个漫长的成人礼。各部落的入社文化内涵不同,但一般含有文化和技艺传承的意义),使得技艺代代传承,而在人类与超自然力机遇之时,它们则扮演了通灵的角色。

非洲面具是遥远世界的遗珍,是被人格化了的自然生命,是文化与自然之间深含隐喻的桥梁。

鹞面具

鹞面具(木质彩绘,见上图):为了确保谷物的大丰收,居住在布基纳法索的莫西人会在农耕的不同阶段向兽型面具祈福。这些面具同样被应用在诸如入殓、安葬等葬礼仪式上。在仪式中,面具被置于先祖的祭坛之上,人们对其供奉牺牲之物以祈求他们关照整个族群。莫西人的面具属于家族所有,而兽型的选择取决于寻求光耀先祖的个人历程。这张面具顶部的柱状物与程式化的面具,见证了莫西人典型的面具特征,并展示了一只宫殿的守护之鸟——鹞。

瓦坦提面具

瓦坦提面具(木质大麻叶,见上图)在布基纳法索的南部,博博人的雕塑匠善于制作片状面具。覆面舞者身披蓑衣,表演者堪比杂技的舞蹈。这种充满活力的舞蹈,往往在旱季、播种季节、葬礼或是入社仪式这些特殊的日子里上演。它将丛林中那些不可见的自然之灵,展示出生机勃勃的活力。瓦坦提面具的风格高度程式化,色彩丰富,纹饰多样,其中几何纹饰蕴含着各种象征意义。这些装饰图案类似于自然之灵的一种语言,成为一种交流与沟通的系统。它传递着某些规则和禁忌,例如三角形代表了羚羊,而交替的方格象征着学识或无知。

班巴拉面具:在马里的西南部,有一种被称为“乔”的男性入社组织,该组织被分为六个不同的层级,掌管着班巴拉人一生所必经的仪式。特殊的面具一般是兽形的,成为每级入社仪式上必需的道具。入社者在仪式之后返回村落,依然佩戴者面具,向众人昭示他依然跨越了进入此级组织的门槛。在班巴拉文化中,世间万物皆有其灵,被称为“尼亚玛”,它蕴藏于面具之中。入社者因佩戴面具,也掌握着某种神秘的灵力。

契瓦拉顶饰

契瓦拉顶饰(木质贝壳,见上图):“契瓦拉”是第五级入社组织,类似于一种农耕兄弟会的团体,可以教授人们耕种的技能,并以此团聚人们共同协作。契瓦拉并非面具的全部,而是面具的装饰。在旱季开垦之始、雨季来临之前、谷物丰收之际,它们会被带至农田以祈福。同时,契瓦拉包含两性,并且永相伴随,分别象征着太阳的生殖力和大地的繁育力。

寇尔面具

寇尔面具(木质,见上图)
“寇尔”是入社组织的第六级,也是“乔”的最高级别。寇尔面具属于道德律令的范畴,并展示了加入最高组织所需的技能深度。这张面具扁平而纤长,由纯粹的几何元素构成,鼻梁高耸,尖耳似长角,不难让人联想到西非大草原上的狮子、鬣狗、野马或猴子。而它具体象征着何种动物,凭其所属的入社群体而知。库诺面具

库诺面具(木质,见上图):“库诺”是班巴拉入社组织的第四级,其代表是一张装饰线条明朗而又程式化的长方面具。它将大象的睿智与飞禽的才能和无处不在的特性融为一体,也象征着前者的稳重和后者的轻盈。库诺面具几乎水平地顶在额头,并且需要处于隐蔽状态,因为其具有破坏性的力量,族群要想获得它的庇护,就必须平息这种力量。佩戴这种面具的舞蹈富于生气,旨在提升土地的丰饶与祈求妇女能多子多福,以及解决人与超自然之力的矛盾冲突。

猴子面具

 

猴子面具(木质,见上图):多贡人聚居在马里东北部的邦贾拉加峭壁之上,他们的面具由一个名为“艾瓦”的男性组织掌控。多贡人使用面具的场合很多,例如解决社会纠纷、丧葬仪式、服丧期等。服丧一般在旱季之末巨型,丧舞则被安排在死者的屋顶,由此引导亡魂走向另一个世界。覆面的服丧队伍需遵行十分严格的顺序,以此表示对覆面者年龄及掌握面具习俗资历的尊重。这张风格抽象的面具为小圆耳,鼻梁两侧为三角形眼,都是镂空雕刻,展示了一只猴子的特征,让人联想到它的敏思、顺从、矫捷与可爱。

贝都面具

贝都面具(木质彩绘,见上图):在科特迪瓦东北部的邦杜库地区,巨型的贝都平板面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它们常见于分手季节或氏族重要成员的葬礼仪式中,扮演了祈祷富饶以及颂扬传统价值观的角色。在贝都教中,面具需以成对的形式出现,并带有性别之分。顶部呈优雅长角形的为男性面具,女性面具则装饰如一轮满月,颇易区分。这些面具的表面趋于扁平,使面部特征与顶部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而几何分区都被赭红色、白色及深蓝色随形勾勒,显示出一种神秘而诡异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