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校际联考的结束,班级家长会也召开在即。我在会前约谈了部分学生,让他们说说自己最想对家长说的话,希望通过这种给家长转达孩子想法的方式,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有个孩子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好好做饭。”简单,朴素,却打动了我。

山东一小学是这样阐述其办学抓手的: 排好队、读好书、写好字、唱好歌、上好操、扫好地、做好人。同样简单,朴素,但细细品味,却蕴含着小学教育的各个层面,如规则意识、生活习惯养成、劳动教育、艺术熏陶等。抓好这六件小事,就能够让孩子终身受益,达到“做好人”的育人目标。而作为一名高三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的抓手恰恰应该是“好好做饭”。

班上有个学生小A,联考成绩虽然比上次月考略有进步,但是在她寄予很大希望的几门学科上,成绩却非常不理想,受到打击很大,觉得自己明明付出了这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通过和小A的聊天,我发现她有很大的思想包袱,很多压力就是来自于家庭。于是家长会后,我与小A的家长聊天,想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家长一说起孩子在家的表现,情绪就显得有点激动。她抱怨说,孩子在家根本没有刻苦学习,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再做任何其他功课。有时玩起手机,也根本停不下来。她的描述,和我看到的小A完全判若两人。在学校,小A是属于非常认真的孩子,开学至今也极少发现她的作业有随意应付的表现。我把小A在校的表现告诉家长,并指出可能是因为孩子压力太大所以导致了成绩的下滑。家长不以为然,说:“既然孩子压力大,更应该在家好好学习啊,除了完成作业没有自主安排其他任何功课,完全不像是个高三的学生。”我一时无言以对。

思考片刻,我问家长:“那你说为什么孩子在家和学校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就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家长?如果真是这样,以我们学校学生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孩子在学习上如此表现的话,成绩应该会直线下降啊!可是从几次月考看,她成绩基本上是稳定的,这该如何解释?”听到这个问题,家长想了想,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一再强调孩子在家没有好好学习。我追问道:“那你觉得高三学生好好学习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衡量?”这时候,我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家长所认为的好好学习,就是在做完作业后一定要自己再找点功课做。于是我告诉家长,学校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根据教学进度、学生学情、高考备考等因素综合考虑布置的。高三课业负担重,很多时候当天布置的作业能够全部完成,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核心,自己额外做功课是补充,这样才能保证高考备考的效果。孩子之所以成绩没有明显下滑,是因为她上课能够专心听讲,课后作业基本能够完成。一味地苛求作业外多做点功课,是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家长逐渐地接受了我的观点,承认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并不符合实际。我补充说:“正是因为你以自己所想的标准衡量孩子,所以才对孩子在家的表现始终不满。你不满、急躁的情绪传递给了孩子,这才导致孩子的压力过大。

我最后给家长给出了一条建议:好好做饭。虽然我在家长会上多次强调过家长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但这还是第一次明确给家长提出“好好做饭”的建议。我认为,学校老师的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互相竞争、整个年级的备考气氛,已经给高三学生给予了很大的压力,这些足够转化为学生学习上的动力。作为高三家长,一要做到不给孩子施压,二要做到不盲目提要求、给建议,三要做到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创造良好家庭氛围,就要从“好好做饭”开始。为孩子做好每一顿饭,让孩子在午餐、晚餐这个唯一能够和家长轻松交流的时间段,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每月考试结束,都可以带孩子吃大餐,好好犒劳一下。这些渗透在日常生活,渗透在衣食住行中的关心,自然而然也会成为孩子不懈努力的动力。只在考试前后关心孩子,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教育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找准定位,与学校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动、配合,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三学生家长,才能让孩子在高三一年心无旁骛、专注学习,才能让孩子在高考时轻松上阵,良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