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考试进行全面的诊断与反思

1.卷面诊断(考试过程与成绩中暴露的问题)

①自己的知识点是否存在疏漏。如果有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应该把课本、笔记相对应以及前后的内容都看一看,然后集中做同知识点的题目。不少同学把一些考试时没想起的知识点当作偶然、失误。其实“知识点”知道了并不代表考点就会了,知道后还要记住,记住后还要会灵活运用。凡是在考试中想不到、答不出的都是由于不够熟练而引起的对知识点的不敏感,所以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细节的把握,聚焦核心概念和知识点,自己亲自动手画一画,不要依赖教辅的总结,要努力做到基础知识熟练化、重点知识精细化、模糊知识清晰化、孤立知识网络化、缺漏知识完整化、表面知识深刻化。

②是否存在考试时候突然“卡壳”情况。这种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对特定类型题目解法不熟悉,或者只记了一些解法,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稍有变形就无法正确应对。有此类情况,首先要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做题不够量不行,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从题海跳出来,分析知识体系、审题角度、解题技巧、方法规律,多探究解题方法的本质原理,理解本质才能举一反三应对各种题目变形。有时回扣、反思自省比“题海战术”更重要。

③是否有审题、计算错误之处。这种错误也并非仅仅是“偶然”,而往往是源自于日常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要求不高,题目做个大概,一看答案差不多就判定自己做对了。因此,在平时作业中要养成认真对待每一步骤、勤动手写好每一步的习惯。

④是否在考试时间安排上出现了问题。考试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的同学,平时一定是做题缺少时间概念,一道简单的题也要耗很久。这就要求在日常作业中要学会限时练习,培养时间意识。
除此之外,也应该反思自己在其他考试环节上是否存在问题,比如书写、用草稿纸、答题顺序、适当放弃难题等环节。每一个问题被暴露出来,总结出来,才能在日常的做题训练中有意识的加以改正。

2.状态诊断(考试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主要诊断近期自己是否全力以赴的复习;是否在聚精会神地备考;是否做到了坚持不懈;是否充分有效利用了时间?是否在薄弱学科上投入了足够的时间等。

二、正确看待考试成绩、保持良好心态

历年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与高考成绩的数据对比,吻合度较高。但这是在群体层面的吻合度,就每个学生而言起伏还是很大的。因此不能有“定局论”的想法,认为现在大局已定,再做努力也于事无补。要以正确的心态看待考试。每次考试都是发现存在问题的机会,问题发现越早,改进就越有时间;在考试中我们的问题暴露得越多,针对性进行学习的效果就越好,高考时的胜率就更大。有句话说得很在理,“努力了未必一定考出好成绩,不努力一定考不出好成绩”。

第一次诊断考试毕竟不是真正的高考。诊断考试后至高考前的备考才是关键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冲刺阶段”。这一阶段,各学校开始了二、三轮的复习,这正是总结提高阶段、与高考对接的关键阶段、学生成绩提高较快的阶段(尤其是综合科目)。因此要尽可能摆脱成绩的干扰,将精力主要放在诊断与反思上,找出提升成绩的办法,为下一阶段的复习与备考策略提供重要信息。

如果平时学习中出现注意力涣散、浮躁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的心态和行动上“狠劲”不足,也就是没有全力拼搏的劲头。但“拼”也要讲策略,千万不能白天晚上不睡觉地拼。这样的拼法,会严重影响效率。

三、诊断考试后冲刺阶段的备考建议

1.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身心合一、动手动脑。二、三轮复习除了知识点的整合串讲外,试卷讲评课会有所增加。要高度重视老师对试卷的讲评,注意那些不会做的题型。如果课后发现自己对卷子还是有所疑惑,记得一定要请教老师,当日知识当日毕,全面掌握卷子的知识点,就是把握知识的综合运用。

2.充分有效利用好零碎时间。个人建议把在学校期间的零碎时间用来解决课堂听课过程中生成的问题,用来与任课教师交流请教学习中、作业上的问题,用来和同学交流学习心得,不要急于在学校赶作业。

3.综合分析各学科自己的优劣势,找准学科提分点,持之以恒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课后巩固反思,用好错题本,向规范要质量。落实“凡是复习过的都要会,凡是做过的(尤其是纠错过的、重新做过的)都要对。” 要进一步巩固主干知识,保持中低难度试题的训练,追求练习的速度与质量,注重试卷书面表达的规范性。不能盲目采取临时补救措施,务必保持学习的连贯性、自己的独特性。

5.把周考、月考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去看待、对待。要全面落实考后的纠错,对于考试中涉及到的核心概念、核心知识,只要在考试过程中犹豫过、不清楚,就必须在考后落实笔记和课本,动手动脑。建议每次考后列出卷面所有知识清单,对照课本、笔记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

6、信任教师,理解家长,团结同学。

诊断考试已经落下帷幕。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只有不懈努力,坚持到底,才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