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北师大有幸听到了扬州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鲁东海老师的讲座,他就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给我们入职一两年的新教师做了非常有意义的交流,让我们受益匪浅。他的认真和谦逊,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把我听讲座时做的笔记整理了一下,和各位分享。

讲台:教师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可以舞出精彩的人生,写出华美的乐章。

一、开头三年——站上讲台

教学目标:本科生或研究生刚走上工作岗位,心思主要在于研读教科书,怎样把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把课堂维持好,课下与学生处好关系。

工作方法:以模仿借鉴为主,少有个人独立思考。

个人目标:工作上少挨领导批评,谈恋爱成家。与中老年同事和领导关系相对疏远。

教师发展

二、五至十年——站稳讲台

教学目标:经过一至两轮教学,知识体系相对熟悉,于是开始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如果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的,对工作有了较大的投入,力争站稳讲台,并获得一份较好的收入;还有一部分人开始关注政治追求,希望走进行政的圈子。总之,留下来当老师的,在追求的方向上有所定型,但都是向上爬。

工作方法:开始有些思考,在学校交往的范围有所扩大,开始与家长接触,当然还是以辛劳付出为主。

告诫:彼得原理。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想想看自己究竟是适合干教学、还是干行政?

三、八至十五年——站靓讲台

这一时期差不多可以称之为“老教师”了,有人到此为止,评上高级教师后不再发展了,或者说定型了。

而另外一些人的教育心理则日益苦闷彷徨,他们会不停地责问自己:这些年自己的工作为了什么?这样做值得吗?究竟有没有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出路在哪里?

真正的教育阅读、反思和写作便由此开始了。

告诫:打破定型效应。所谓“定型”,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人的头脑中的定型多得数不胜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籍贯、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人,在人们头脑中都有一个固定形象。如农民是粗手大脚、质朴安份的形象,山东人常被认为豪爽正直且能吃苦耐劳,等等。究竟什么是最好的教师?

四、二十年以上——成长教育专家

(1)持久稳定的教育目标追求和独立的思想表达;

(2)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和个性教学风格;

(3)广泛的社会影响。

教师向前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读书、反思和写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