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北师大读在职教育硕士时,有幸聆听了教育学部钱志亮教授关于先天差异的讲座,其中很多我之前从未接触到的知识和观点对我产生了极大的触动。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太多的影响因素。“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传统观点彻底从我脑中被弃掉了。之后我又阅读了尹建莉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作者关于家庭教育的一系列论述让我拍案叫绝,我向所有身边的朋友都推荐了这本书。从那时起,我对学前教育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一度有攻读学前教育相关学位的冲动。

作为高中教师,我们常常抱怨学生行为习惯太差,抱怨他们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抱怨他们不懂得珍惜当下,不懂得感恩父母。于是我们用各种方法强迫孩子去学习,去考大学。其实孩子之所以这样,家长应该首先反思孩子成长当中家庭教育是否存在问题。孩子其实在成长的道路上本就遭受了太多成人意志强加于己而导致的困难,在进入青春期这个成长的又一关键期,我们却还要把他们向偏离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再狠狠推一把,这岂不是一种残忍?阅读了一些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类书籍后,我明白了一点: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所受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可以说是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当我们企图在高中阶段改变孩子的性格与习惯时,已经太晚了。

孙雪瑞在《爱和自由》一书中介绍蒙特梭利的教育观时,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很多父母都说,我要教这个孩子,要把这个孩子教出来……好像儿童的整个智力发展依据这个成人。如果这个成人不在了,他就会成为白痴,大多数成人都是这么认为的。蒙特梭利说,我们成人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把自己扮演成上帝,尤其当儿童在做些不对的事情时,成人会急切地想给他改正,急切地想告诉他这不对,应该怎么样。实际上,儿童是依据内在的理性独自发展的,这种理性的过程是自然的和创造性的。蒙特梭利说:“理性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和能量。各种印象被整理、排列起来服务于理性,儿童吸收他的最初的印象来扶助理性。”这个理性的过程就是一种自发的运动。尽管儿童的这种精神发展需要我们成人的帮助,就好比说一个婴儿,如果没有成人的帮助,他会死掉,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我们的帮助他会死掉,我们就能成为他的“救世主”。尽管我们帮助了他,但他精神的发展是依靠他自己的,我们只是帮助他形成概念,联结概念,区别概念,发展思维。”因此,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孩子展翅高飞吧

本科期间听浙大郑强教授的讲座,他说他最想和幼儿园老师一起座谈。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园提前做了小学和初中老师做的事情,这对于孩子来说只能是灾难。但是,学前教育又是改革中最容易推进的一个环节。在高中,我们面对这高考和升学的压力,即使有科学的教育理念,也会很难真正去关注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而非学习成绩。至少在初高中这个以升学成绩为绩效的体系下,教师很难修炼到完全专注于孩子全面健康发展而不过分看待成绩的境界。但在学龄前教育中,我觉得完全可以将一种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实际上,如果孩子接受了非常好的学前教育,那么他的初高中学习也会变得轻松很多。所以我非常关注学前教育,甚至想投身其中。

我之所以如此关注学前教育,也是因为我觉得学前教育与初高中教育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我不想让自己沦为只关注学生成绩的老师。两年多的工作,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离真教育的路越来越远,学习成绩成了我衡量学生发展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于是我选择读书,读教育类包括学前教育类书籍。我想在内心守住我所追求的那种教育理想。在那个理想的教育中,学生得到是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即使中学课程体系下他们的成绩不尽如人意,他们也能通过学校教育进一步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实现自己的价值。即使我们无法改变他的不良习惯,我们也能为他创造一份充满爱心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