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在程兄的帮助下,我有幸听了乐成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心(YEIC)校长研修工作坊的一节课,并参观了北京乐成国际学校,近一天的听课和参观,让我受益匪浅。

早上听了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Dr.Philip M.Tate博士主讲的“创建并管理高效能学校”一课,上午他主要讲授了领导改革(Leading Change)的有关内容,包括学校改革过程、领导根本性改革在文化层面上的5项任务。他把从美国教育改革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提升到了理论层面,和大家分享领导改革的方式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但是中西方文化毕竟有着诸多的差异,他介绍到美国如何充分发挥家长、社区在改革中的作用,而众所周之中国的社区组织并没有像美国那样有健全的体系。在座听课的校长们也表示,在中国校长领导改革面临着诸多体制上的问题,比如管理缺乏自主性、必须获得政治上的支持等,因此改革举步维艰。我一直有这样一种感受,很多西方教育改革的理论或者实践经验传入中国之后,总会让中国教育者感到一种希望,觉得这是一条可以探索的路,是一条能够真正带给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但是看到希望之后,所有教育者都会感叹一句:“可惜在中国无法真正推行下去,因为中国有高考。”在以分数决定一切的高考面前,我们对于任何教育改革都显得格外小心。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学校再到老师,谁都不愿意也无法去承担改革可能带来的问题的责任。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倡了多少年,而如今很多地区的应试教育之风却愈演愈烈。

听了一上午的课,除了对于Philip Tate所讲的内容有些感触之外,对于校长研修工作坊本身我也很有感触。来自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北京中学及苏州中小学的近30位校长和老师们参加了YEIC的这次校长研修工作坊。考虑到工作坊是公司化运作,又请到的全是外籍教授,培训费用应该不菲。但是听程兄介绍,北京和南方很多地区的校长经常会带领教师来此培训,他们愿意在假期时间支付这笔经费来此学习,不断汲取最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教师和教育领导者的专业化发展。联想到家乡当地学校对于教师进修的态度和经费支持,我不禁唏嘘。

下午在程兄的带领下参观了北京乐成国际学校。该校成立于2005年,拥有学生近700名、经验丰富的教师100余名,学校为全英文教学环境,采用全球知名的国际文凭组织(IB)课程体系,为3至18岁的学生提供小学课程(PYP)、中学课程(MYP)和大学预科课程(DP)。该校的学生完全不参与中国高考及相关的测试,因此在教学理念与目标、课程设置、领导与管理、文化建设方面自然与中国式学校大有不同。据了解,这里的学生多为使领馆、外国驻华机构人员的子女,也有部分中国学生。

在参观过程中,有几点令我印象深刻。首先,校园处处体现出国际化氛围和对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关注。小学和中学分别设有一个图书馆,面积非常大,而且图书馆从书架到座椅再到环境布置,都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要。教室的布置没有统一标准,课桌摆放都是根据教师教学和学生活动的需要,教室没有讲台,教师的座位在投影幕的一侧。教室四周墙上全是学生作业作品展示。学校还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图书馆,里面有世界各大高校的相关资料,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大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其次,校园建设中融入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在教学楼内走廊两侧的墙壁上有很多橱窗,里面摆放着各类中国古代的文物。教学楼里随处可见中式花格窗遮阳、中式家具,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能够耳濡目染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再次,学校在招收每位学生前,校长都会亲自面试,除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了解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教育理念以及是否赞同并接受学校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上实行分层次教学,老师允许学生根据学生的偏爱,根据个体的思维敏捷程度来展示他们学习的成果。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任何教科书,任何一门课程,只要任课教师向校董事会提交的授课计划得到批准便可。

走出乐成国际学校,我感慨万千。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好学校,能够摆脱“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当然,乐成国际学校在中国能够立足并且取得成功,能够把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理念真正投入实践中,是基于诸多条件的保障,包括足够的资金支持以及完全脱离高考体系,而中国大部分公立中小学很难拥有这样的条件。因此,其成功很难被轻易复制。中国教育的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