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我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了“面具·灵魂的艺术——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在徜徉于面具世界的同时,我也拍摄了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我将陆续把拍摄的照片和整理的文字资料在博客中发布出来,欢迎各位观赏。(每张图片的文字注解均在图片下方)

博主的话:《面具——灵魂的艺术》展览精品赏析系列博文终于迎来了最后一篇,至此,本系列博文已经发布完毕。在北京,我最喜欢的周末度假方式就是去国博,徜徉在历史中,与过去面对面,这是何等的惬意。面具,是人类历史文化当中的一个细节,却从中可以窥探不同地区的民俗、宗教、文化内涵。因为被一幅幅生动的面具所打动,所以我用相机记录了展览中的大部分精品,并且花费了很长时间将展品的文字解说自己打出来。希望各位网友能够通过照片和文字解说,感受人类历史文化的多样性。

马朗根面具

马朗根面具(格斯面具):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新爱尔兰岛,面具被用于复杂且精心安排的悼念仪式“马朗根”之中。与整个美拉尼西亚的情况一致,马朗根作为一种悼念典礼,花费甚巨,以致在死者亡故后的数月乃至数年后才能筹办,并要同时为几个逝者举行。马朗根面具属于有主之物,这不仅指面具的归属权,同样包括面具的式样、风格以及制作版权连带使用它的仪式一并被人拥有。这种所有权可以买卖转让,一旦交易发生,旧主人便不再拥有使用权,而用新制作的面具来替代。因此,马朗根面具并非只是与逝者道别,也展示了生者的威望,即谁有能力完成这样一场事关声望的仪式。

马朗根面具可以代表死者的祖先,被称为格斯或马图阿的幽灵替身,也代表各种灌木精灵。格斯面具最惹眼的是聚焦的眼珠,仿佛观察者在任何角度都与面具产生直视。马图阿面具则涵盖了数张重叠、倒置的面部,由于其体型巨大,只能安置在屋前,供亲人祭拜。

卡纳克族面具

卡纳克族面具:因选材限于长条、竖直的大块木料,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的卡纳克族面具并不具有造型的多样性。而来自岛北部的面具,却因显著的拱型眉和大蒜鼻,极易被辨识。一张全新的卡纳克族面具,诞生于对某位去世族长的悼念仪式之始。它象征的不仅仅是刚刚死去的族长,更包括整个氏族的建立者及引导他们去向另一个世界的能量,被同时赋予了权威之力和灵魂之力。正因如此,面具强化了历任族长的权力,并赋予这种权威延续性。在仪式之后,面具被指派给下一任族长,表明其权威来自先人,具有合法意义,而新任的族长去世后,这张面具也随之寿终正寝,新的面具再度诞生。在悼念仪式中,假面舞者可以武装一支长矛并对人群做出仿佛恐吓的行为。由于面具的眼部并未开口,舞者可以通过口部空隙来观察围观者。面具顶部和底部分别以发辫装饰成为顶饰和胡须,这些发辫是在漫长的哀悼期结束时向族人征集而来的,而整个哀悼期内,族人不得擅自剪掉自己的头发。

卡瓦特面具

卡瓦特面具:在新不列颠岛的加泽尔半岛地区,卡瓦特面具用于夜间男孩入社仪式的开幕舞。制作面具的过程,是传承工艺技巧及教授装饰图案象征意义的重要时刻。这一过程,严禁女性介入。蕨类植物的叶样、鸟类的造型、毛虫、毒蛇以及蜘蛛,都是卡瓦特面具上常见采的装饰纹样,暗示它象征了拟人化的灌木精灵。而这种面具总是以藤茎为框架,并勾勒出一张扁唇大嘴以及大圆眼,仿佛一幅目瞪口呆的模样。

吉帕面具

吉帕面具:巴布亚新几内亚南海岸的阿斯曼族,有着发达的先祖膜拜和悼念仪式。这种面具与上衣结合成罩衣面具,会在悼念新近亡故者的仪式中被使用。面具部分用植物纤维编制而成,罩着头部和躯干,下部则话语棕榈叶制作的裙子连为一体。面具制作完成后会被命名,并作为亡者之灵在亲属面前最后一次出现。圆锥型的面具暗含了生殖之意,与悼念舞蹈一起,强调了生命的绵延不息。这种生命的延续性并非局限于象征,由于佩戴者本身在仪式中扮演了逝者,仪式之后他将承担起收养逝者遗孤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