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在华中师大一附中参观学习的两天,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这句话。在学校教学楼上,这两句话被展示在最显眼的地方。在与校领导和教师交流中,这两句话是常常被提及的。其实这两句话听起来并不陌生,和教育界曾经提倡的“生本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颇有相似。但它之所以在华中师大一附中深入人心且引起我们这些参观学习者的共鸣,我觉得是把一个真教育的道理变得接地气、可操作。在我们所听的两节常规课上,这两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节语文课,讲钱钟书的《谈中国诗》,课堂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理清文本。教师设计了四个小问题,学生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完成。第二环节:品读语言。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选出文中你欣赏的句子,组内交流其含义及表达效果。第三环节:质疑探究。教师设计了一个两个探究性问题,其中一个是:你同意文中作者的所有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很简单的三个环节,但课堂教学效果却不简单。教师自始至终没有把问题的答案讲解给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每个环节都是师生间通过对话方式进行。当课堂中生成了一些新问题时,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让人感觉课堂上时时刻刻都有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从听者角度,一节课下来一点不感觉枯燥,收获却是满满的。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很多时候,都能及时给予关键性的引导和提示,都能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迁移来解决新问题,功力深厚。

一节政治课,讲时事新闻。每周四的政治课已固定为讲时事新闻内容,名曰“周四新闻课”。流程是以小组为单位介绍新闻、自行设计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小组展示自拟参考答案、学生讨论修正答案。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只是总结了各小组优点,并指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不是一节特意准备的展示课,每周都在坚持做,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轻松自如。在讨论修正答案时,面对小组展示的参考答案,其他同学也是毫不客气,或批判,或提出新的思路。

两节常规课,就让人很容易理解“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应该如何去具体操作。教师不能满堂灌,要给学生消化、思考的时间,这就叫做“把时间还给学生”。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这就叫做“把方法教给学生”。例如,要教学生打篮球,不可能让老师打一节课篮球,学生在场边看,然后学生就学会了打篮球。而是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然后学生拿着篮球去尝试,才能学会。前者就是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满堂灌”,而后者就是在践行“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从这一点上看,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应该借鉴体育教学的思路方法。再例如,教孩子洗衣服的方法就应该是让他自己动手(把时间还给他),告诉他为什么要重点洗领子和袖口(把方法教给他)。

因此,正是这样一个朴素而又接地气的理念,让它的落地生根变得相对容易,让我们通过短短几节课就领悟到了其内涵和操作方法。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参赛课、展示课,都是在花心思挖掘材料、设计环节,尽可能展示自己的专业功底和教学能力,很少从学生角度去考虑过一节课应该怎样能有更多收获。为什么在准备一节课时会有这样的惯性思维?因为平时日常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做的,就是过度依靠自己的讲解。以往认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兼顾成绩的情况下更是不易操作实施。此次学习让我深感,要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一点也不难,关键是敢不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迈出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