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每一个时刻里,我们习惯用各种事物去丈量时光。用一柱燃香,或一声钟响,抑或一本日历。岁月悄然游走其上,带着人们的期盼与希望,年复一年。
但该怎样丈量从2020至2021的距离?
我们似乎在时光的工具箱里找不到答案。同样的365个日夜,却载满着万亿人共振的心绪,情之所至,自是物所不能及——只好用心丈量。
时光溯回一年前,病毒让一座城市悄然按下暂停键。武汉无声地关闭了大门,巨响却落在我们每个人心上。那个冬天似乎格外寒冷,昔日繁华的街区变得空寂——那本是新年将至之时。
从前读《血疫》,读人们为了抗击埃博拉所作出的努力与牺牲、读“未知”之下人类的渺小,虽有感触,但潜意识中依然觉得那些离我们的生活都很遥远。但当书中的许多情节突然被“生活”这台巨大的放映机放映在我们眼前,一些不曾读懂的故事仿佛在一瞬间就变得明朗。现实重重地落在心上 ,激荡起我们曾读过的文字,“共鸣”就此产生。
后来的时间里,人们不约而同地以疫情为中心划分着时间节点。速建医院,全国支援。应收尽收,拐点到来。日零新增,武汉解封。4月8日,江汉路零点钟声敲响。76个日夜,从寒冬走向花开。来之不易的春天里,汇聚着海角天涯无数的牵挂与爱。
2020年9月5日,我们终于回到了阔别九个月的武汉。当我走下高铁,武汉的一切似乎和九个月前别无二样。看着车站里与往日一样熙攘的人群,很难想象这座城市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经受过怎样的风霜与考验。但也许那些看不到的、融入心里的改变与触动,才是这场风霜给予我们最珍贵的课题。
回到校园中,我们被要求佩戴好口罩,减少非必要外出。每一个教学楼都配置了红外线测温仪,每天都会有工作人员对教室进行消毒。食堂门口整整一个学期循环播放着“现在正处于疫情防控阶段……”,疫情之下,防控变成了一种常态。
有时一些生活在武汉本地的老师也会讲述封城时他们的生活。一位老师向我们说起他在疫情最严重之时,穿着薄薄一层防护服为全社区居民配送食物的经历。他说:“总要有人站出来的,不然那些老人和孩子该怎么办?”。 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那些平凡的英雄,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做“普通人”。
校外的生活也恢复了昔日的光景。光谷繁华依旧,小吃街里依然人满为患,电影院里常常座无虚席。无意间发现的书店里,市民们静静地坐在台阶上读着书。难懂的武汉话又响彻在大街小巷每一个角落,周末清早随意走走,还能偶遇路边冒着热气的热干面小摊。生活的烟火气重回了这座城市,我行走在其中,一边温暖,一边感动。
“带着感恩接纳生命的每一个时刻,做惯常的事情,但并不如惯常一样”,生活用各种方式教我们学会珍惜,学会感恩每一处哪怕微不足道的温情。疫情终将过去,但不能忘记我们得以拥有的这一切平凡正常的生活,是勇敢的人们用无畏、用担当甚至生命所换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们亦是他人无穷的远方。
而比远方更远的,是薪火相传的希望与爱。(文/罗懿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