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的第一次公开课
2012年3月份接到通知,学校将于4月9日——4月13日举行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并将此次活动视为展示学校落实课改精神、展露教师风采、展现学生素质的窗口。所有公开课主讲人除骨干教师外,还将选择部分青年教师参与。我非常有幸参与了此次公开课的授课。从选择课题到备课试讲再到最后站上公开课的讲台,其中的酸甜苦辣让我难以忘怀。经过这一次的磨砺,我发现了自己教学中诸多的问题,为我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当我得知自己有机会参与到开放周公开课的授课时,心里既欣喜又忐忑。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大型活动中给我这个刚工作不到半年的青年教师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我在向兰州市各中学教师的学习中提高自我,心里非常激动。但毕竟自己工作时间不长,教学能力欠缺,能不能圆满完成学校交给我的任务,我心里多少有些不安。
在确定授课内容时,我本着紧跟教学进度的原则,在第五单元里选择了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节课没有太多理论性的知识,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同时社会生活史的内容也便于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不过杨老师觉得正因为这节课太贴近生活了,知识点又多,反而不利于设计出一条线索清晰、有条有理的课来。不过和前后节课对比来看,这节课还是相对比较好一点。
确定了题目后我很快投入了备课中。在对教材内容不断进行研究并思考教学思路的同时,我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全国各地优秀教师有关本节课的教案和课件并加以借鉴,最终决定抛弃传统的“教课本”的形式,以近现代服饰演变为线索,帮助学生理解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个想法得到了学科组各位老师的一致认可。于是围绕这个线索,我利用两天时间完成了教学设计的初稿。
初稿完成之后我首先在高一11班试讲了一节,发现了颇多问题,包括材料太多、线索不够清晰、过渡太生硬、与学生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等。这才发现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在课堂上真正的实施之间有太多的差异。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不断反思试讲的问题,想方设法加以改进和完善,同时多次向学科组各位老师请教。经过两三天的修改完善,这节课的线索越来越清晰,在教学环节上也渐趋合理。4月10日我邀请历史学科组所有老师在高一8班听我的试讲。课后各位老师又给了我很多非常中肯的建议。首先,整节课内容过于丰富,感觉没有重心,每张PPT展示的都很快,给学生思考理解的时间太少,应适当删减内容。其次,没有板书,无论如何应该讲本课重点内容在板书上有所体现。再次,在一些不是特别确信的问题(如西装到底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上不要做太多纠缠,简单带过就可。
在充分采纳了各位老师的建议后,我对教学设计再次做了调整,并且设计了本节课的导学案,使得这节课更加的完整。经过不断的试讲和改进,自我感觉教学流程基本上完善了,在过渡方面和问题的设置上已经与教学设计初稿有了很大的变化。备课期间每天晚上都难以很快入睡,满脑子都是要讲的内容,像放电影一样一遍遍在大脑中闪现,这种煎熬令我几近崩溃。4月12日我在五楼阶梯教室给高一2班试讲,这也算是正式讲公开课前的一次实地演练,从设备的保障、学生的配合、教师的讲解方面基本上都没有遇到太大问题。我的自信心也逐渐积累起来,决心以最饱满的热情迎接4月13日的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