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有限的旅行经历中,敦煌也是真正让我产生羁绊的地方,它仿佛远古之音,散发着精致璀璨的西域之光,绵长而神秘。读完全书,我更能理解以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代敦煌人为了莫高窟而守一不移的一生。敦煌在很多人心中像一个符号,一种苦难的表代,但在我心中如今这个符号就像在表达着一群人的坚守,永远传递不息。
敦煌
二刷敦煌莫高窟 别样的体会与感受
“数字敦煌”工程和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的复原窟,都为我们深入体验莫高窟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敦煌学堂、念念敦煌等一批针对青少年研学的项目也在火热进行。敦煌·莫高未来专项基金已经设立,用于敦煌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弘扬,未来将与一些中小学合作开发实施一些基于敦煌莫高窟的项目。我们也期待着,诞生在甘肃这片文化沃土上的敦煌文化,在新时代能够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莫高窟的正确打开方式:古人是如何“游览”的?
当今天的我们以游客的身份在敦煌莫高窟的洞窟中驻足瞻仰、深情凝望时,我们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古人是如何“游览”莫高窟的?他们来到洞窟中会做些什么?就让我们回到一千五百年前,走进古人的世界……
敦煌躲过劫难 守护者常书鸿遭重创
几番否认后,常书鸿声音很大的、斩钉截铁的、激愤地喊道:“常书鸿,他死了!”此时,一滴老泪,从他紧闭的眼角顺着脸颊流下。听到这令人心颤的喊声,几个陌生人沉默了,但面色凝重,久久地凝视着躺在身边的这位老人,困惑地要把他们心目中的常书鸿与这位老人联系起来。
从校本课程走进敦煌学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以提升青少年的兴趣为核心。校本课程最大的生命力便是学生的兴趣,只有摒弃灌输知识的传统做法,以培养兴趣为先导,更加灵活、生动地呈现民族文化,才能让青少年感觉到民族文化并不遥远,就在当下,就在身边。
《走进敦煌学》校本课程简介
敦煌的博大精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敦煌学浓厚的兴趣,不仅使我在敦煌学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提升,也促使我下决心在中学开设一门和敦煌学有关的校本课。在学校要求申报校本课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报了《走进敦煌学》。《走进敦煌学》作为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校本选修课,内容主要包括敦煌自上古至明清时期的历史、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敦煌文物流失以及敦煌学的概况,并简要介绍自十六国至元代各代壁画及塑像的内容与风格。课程安排8课时,每周1课时,另外学生有4周时间准备研究性学习作业并进行汇报展示。
国庆敦煌游记——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
鸣沙山山体由流沙堆积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国庆期间,莫高窟一改往日将游人组织成25人的团队,由讲解员带领参观的方式,安排游客按照规定的线路自行参观,每个开放洞窟由值守的讲解员用扩音器讲解。当天一共开放了12个洞窟,我们首先参观的是16、17窟。
国庆敦煌游记——玉门关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9月30日上午8时许,K9667次列车缓缓停靠在了敦煌火车站。走下列车的那一刻,我这才意识到,我已经踏上了这片积淀着丰厚历史文化的土地,我已经圆了多年的敦煌梦。一行4人到达敦煌后经过讨论,决定下午去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第二天去鸣沙山、月牙泉和莫高窟。雅丹并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个地理学名词,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雅丹地貌是指风对干旱区的湖积或冲积平原吹蚀,形成的地面支离破碎的垄槽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