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意蹭热点,只是有话想说。

2020年2月6日的夜晚,我和很多网友一样,一遍遍地刷新着微博,关注着李文亮医生的消息。从获悉心脏停止跳动时的悲痛,到得知仍在抢救时的期待,再到听闻是上级领导安排的“作秀式”抢救时的愤怒……凌晨三点多,武汉市中心医院官方发布:“李文亮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中不幸感染,经全力抢救无效,于2020年2月7日凌晨2点58分去世。”我扔下手机,躺在床上,思绪万千。

玩微博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经历过像那一夜的感受。置身这场舆论热点事件中,我仿佛被卷进了漩涡一样,和千千万万网友一样,被一则则消息牵动着神经,被一条条评论改变着情绪,无法挣脱。从最开始单纯的对已逝者悲痛的哀悼,发展成极其复杂的情绪(这其中愤怒显然是大于悲痛的)。

第二天,就看到了微信朋友圈铺天盖地的评论文章,“吹哨人”成为高频词汇。

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而非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而非真相。学习历史的经历,让我深知这一点。我力图跳出这个漩涡,试图冷静地梳理关于李医生的评价。

吹哨人+被训诫+牺牲,李医生的英雄事迹用这几个关键词串起来,合理吗?

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最早被训诫的8个人只有李医生被大家公认为英雄?显然是因为他已经牺牲了。那就说明以医生的身份身处抗疫最前线而牺牲是他最值得大家敬重之处。如果大家真的特别在乎“吹哨人”这个缘由,那么包括他在内的8人早就该被称颂为英雄了。可惜我们很少看到歌颂其他7人的声音。我们似乎总要等着人都牺牲了才想起他的伟大。

其实,“吹哨人”也是我们为了某种需求而加到李医生身上的标签而已。事情的经过原本很简单:李医生作为眼科医生,得到了有关不明肺炎的消息并通知亲友且提醒不要外传。既然作为眼科医生都得知了这一消息,同医院各科室的医生应该都有所耳闻。当上级部门要求不许公开发表相关言论时,这些得知消息的人大致都会在私密群里友善提醒亲友。但关键在于李医生的亲友群里有人没有按照李医生的要求“不要外传”,而是截图外传了。李医生也由此走到了大众媒体的面前。试问,其他在私密群里告知过亲友、只不过亲友们都自觉没有再外传的那些医生,是否也可以称为“吹哨人”?毕竟李医生主观上也并不想将消息传播到公众层面。

所以,我想,事情还是剥离开来看最好。

如果我们聚焦于政府的“训诫”,我们大可抨击政府限制言论、封闭消息的做法。但不要把李医生的牺牲扯进来,不要用他的牺牲来渲染“训诫”的不尽人道。要记得,李医生牺牲是因为感染了新冠肺炎,而不是被训诫而冤死。

如果我们聚焦于“吹哨人”的伟大,那么就不要把所有的掌声荣誉给予李医生一人,不要用他的牺牲来渲染“吹哨人”的悲壮。我们还要去关注其余7人,关注被训诫8人以外的人,关注真正不为外界力量所迫而大胆向公众发声的吹哨人。

如果我们聚焦于李医生的牺牲,那么就对他的牺牲致以我们最沉痛的哀悼和最真诚的敬意,不要用他的被训诫经历、吹哨人标签来赋予他牺牲某种特殊的意义。据公开报道,目前至少已经有8位一线医务人员因新冠肺炎而牺牲。我们何时曾向对待李医生一样,对这些牺牲的医生给予全网络最高度的关注和最盛大的缅怀和告别?

最后,再次向“战疫英雄”李文亮医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