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在甘肃兴办的几项建设

一、开荒种田 发展畜牧

左宗棠很重视农业,他自号“湘上农人”。来到甘肃后他感到粮食缺乏,运输困难,为了解决军民食量,一路进兵,一路屯田,从泾水直到敦煌,在接近大道和驻军附近地方开荒种田。甘肃平定后大力提倡农牧蚕桑,并招致难民垦荒种田。施行区田和公田制度,因地制宜地种植棉粮,发展畜牧。由一次出巡陇东,见民间只种大小麦和黄白糜子,不仅产量不高,且人民生活简单,乃提倡种稻,时至今日甘肃有些地方种稻谷,始于此时。

光绪三年(1877年)甘肃大旱,左宗棠安抚流亡,贷出协饷库银,令军民旱地铺沙,改良土壤,保墒防旱,成为甘肃特有的良田。左宗棠还有鉴皋兰、安西等地适于畜牧业的发展,便命各地大力扶持,贷款购进羊孽放牧,对甘肃的畜牧业起了鼓励作用。

二、兴办水利 开渠凿井

左宗棠治理甘肃,对于农田水利有独特的见解。他说:“治西北者,宜先兴水利,兴水利者,宜先沟洫。”他在平凉驻节时,亲自视察泾水,并招用了好些有水利知识的人去勘察规划,疏通了郑白渠,凿修了利民渠。之后又在张掖开渠七道,在肃州临河修筑了七座大坝,在临夏三甲集挖水渠四十余里。1880年又从国外购置开河机器,雇德国技师治理泾水上源。

1872年左宗棠在兰州总督衙门旁开凿了一个“饮水池”,于北门外建吸水厅,穿城而入。次年又在左旁修筑“挹清池”,水从五泉山西南水磨沟通过渠道流入,供兰州人民饮用和消防之用。左宗棠在池边题有:“空潭泻春,若其天放;明漪绝底,饮之太和。”

三、修筑道路 植树造林

甘肃交通不便,行旅的往返,货物的运转,特别是军队的调迁,给养的供应均感艰难。所以当她来西北时,从潼关西进,横穿陕甘,直到北疆的精河和南疆的喀什噶尔,沿途修筑道路。这对他军事上的胜利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时的路面相当宽阔,至少可供两辆大车来往并行。左宗棠在修路的同时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早道路两旁因地制宜种植柳树、榆树或杨树。从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之间仅六百多里,历年种活的树就有二十六万四千多株。凡他所到之处,都动员军民一起种树,数年之后驿道两旁,夏日杨柳青茂,蔚为大观,被人们誉为“左公柳”。

四、创设制造局 制造新兵器

1872年左宗棠用兵新疆时,在兰州创设了甘肃制造局,仿造洋枪洋炮,并改进中国旧有的劈山炮,创造了一种二百多斤重的重炮,用车轮支架,很为合用。甘肃制造局所制造的枪炮,在左宗棠进军新疆,平定阿古柏的战斗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五、甘肃首建机器毛纺厂

1877年甘肃制造局委员赖长发试制机器,用本省羊毛织成一段绒,左宗棠看后觉得可与洋绒媲美,认为甘肃多产羊毛,很有发展前途,于是向德国订购了全套小型毛织机器,包括纺织机三架、织机二十架、洗毛机三架已经和毛、烘毛、刮毛、修毛、染毛等机器,还有一架蒸汽发动机,同时雇用德国技师来安装和传授技能。这样我国第一所毛织工厂就在甘肃建成了。1879年这些机器从德国辗转运至兰州,工厂厂址设在仅畅家巷。1880年9月开始生产,但1883年就停办了。(整理自甘肃文史资料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