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管理是班级管理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在当前班级授课制模式下,班级管理工作不可能由班主任一人全权负责,而采用“班主任——班委——小组——个人”的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将权力下放,增强学生管理班级事务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又可以通过责任到组、责任到人的方式,有效落实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经过两年的班主任工作,结合老班主任的一些经验之谈,我越来越感觉到小组管理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益处。于是我不断地在思考如何利用小组管理模式将日常行为规范、班风学风建设、期中期末考试测评等进行整合。2013年暑假在北师大攻读教育硕士阶段,我查阅了大量班级小组管理模式的相关文献,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起草了《高二10班小组量化考核办法(试行)》。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周班会上,我和学生共同对该办法进行了审阅修改,并一致决定从第二周开始执行。在该办法的起草、与学生一起商讨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小组量化考核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

如何合理地分组是保证小组量化考核能够顺利执行的前提。我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兴趣、性别、能力等分为9组,每组6人。性别方面,由于文科班男女性别比例并不平衡,所以我在分组时保证每组至少有一名男生。学习方面,我将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10的学生分散在了不同的组内,并且依据数学、英语、文综的成绩排名将学生按序分散到不同组内,保证每组中都会出现某一门课成绩相对很有优势的学生,这样便于今后小组内的学习互助。

在高一升高二的过程中,由于经历了文理分科,为了更好地照顾到新分进来的学生,让全班学生能够加强认识与了解,尽快融入到班集体,我还有意识地将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分入一组,特别是确保一个组内不会出现3位以上来自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这种分组原则便是结合了班级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此外,为了保证小组力量均衡,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机会与其他学生合作,我还考虑实行动态分组,每学期初调整一次。

小组讨论

二、在积分管理中突出奖励措施

如果阅读了《高二10班小组量化考核办法(试行)》一文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我在考核办法中并没有专门的惩戒措施,而是凸显了奖励措施。如果某个小组的考核积分较高,该小组将享受到对教室墙壁的布置权、学校评优选先的名额以及期中期末考试后的物质奖励等。对教室的布置权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一个办法,以往教室墙壁的布置往往有一小部分人承担,现在被开辟出来作为小组展示的窗口。哪个小组在月度的评选中获得第一,将可以利用一块教室墙壁对本组进行有效地宣传和展示,这对于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应该会起到不错的效果。在班会课上讨论考核办法时,当我读到这一条,就听到了很多学生发出的惊叹和欢呼。

小组量化考核应该起到的是一种正面引导作用,要让表现积极、合作良好的小组品尝到协作带来的好处,奖励措施也要能推动各个小组的不断进步。如果一味地设立惩罚措施,不仅会打消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每个小组抱着“不被罚就行”的得过且过心态失去不断进步的动力,而且很可能会导致组内成员因为集体受罚而相互不满、推诿责任,导致组内成员间矛盾的出现。

三、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利益需求

在与学生商讨考核办法中的奖励措施时,我不断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家觉得还有什么需求尽管提出来,只要你们小组在月度考评中取的好成绩,我一定尽力帮你们实现。”在《高二10班小组量化考核办法(试行)》中,有一条“每周得分最高的小组在下周享有英语课‘免连坐’特权”便是学生提出来的。英语老师为了能够督促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行了一种“连坐制”,学生提出希望能让周度最佳小组享有“免连坐”权时,我很爽快地表示:“我可以去和英语老师沟通。”班会课后,我找到英语老师,英语老师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表示完全同意。于是我把这条也写进了奖励措施。

在设立奖励措施时,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多听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最需要的东西。如果简单地设立一些班主任自以为会激发学生动力的物质、精神奖励,可能并不会引起学生太多的兴趣。能否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以促进学生的进步为目标,是小组量化考核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