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夏朝,因为尚未发现当时人们使用的文字系统,并在其后的商代甲骨卜辞中亦未见有关夏朝的明显文字记载,而被很多人怀疑其是否在历史上真的存在过。上世纪20年代“古史辩”派兴起的时候关于夏朝是否存在的争论便已经出现了。有关夏朝的各种文献资料, 大多晚出于夏朝数百年之后,特别是系统记载夏朝历史的《史记·夏本纪》更是晚出于夏朝之后一千四百多年。按照史学的一般原则,一手史料价值最高,至于与历史事件发生相距太过久远的晚出资料,可信度都是要打折扣。于是很多史学家都主张将夏朝与传说时代并论。晁福林在《夏商西周社会史》中就将夏朝与传说时代放在一起研究,他说:“关于夏族的兴起和夏王朝的建立与发展等问题,离开了传说资料就无从谈起。所以弄清楚古史传说时代历史演进的源流,对于阐述夏代历史便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将夏朝与传说时代放在一起研究,就目前的资料看,还是比较合适的。[1]从年代学的角度看,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开端——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再往上就存在分歧,学术界很难达成共识。从考古学角度看,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带来了关于二里头文化分期与夏商文化分界的大讨论。二里头遗址有一、二、三、四期,分别代表二里头文化的一、二、三、四期,对于二里头的四个文化期,其文化属性是夏文化还是商文化,考古界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种意见认为,二里头四期的遗存,因为各期一脉相传,属同一类型,都属于夏代的遗存。一种意见认为一、二、三期与四期有较大的不同,前者属夏文化,四期遗存属于商文化。还有意见认为二里头的一、二属夏文化,三、四期遗存全属商文化。另外也有人认为二里头的一期属夏文化,二、三、四期遗存全属商文化。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分析,歧异颇多。

寻觅夏朝的路径与方法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夏商周断代工程给了我们寻觅夏朝很好的思路。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给出的研究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对传世文献和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 、整理、鉴定和研究,对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二是对有典型意义的遗址、墓葬资料进行整理好分期研究,并作必要的发掘,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和AMS(加速器质谱计)的14C年代测定。[2]这两种途径基本上是遵循了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的逻辑,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 以考古代历史文化。

寻觅夏朝的路径和方法具体来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在文献学方面,将中国历代典籍中有关夏朝的记载和天象的材料辑集起来,加以分析整理,对其中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献进行详细考证。在历史地理学方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夏朝都城的地理位置,与考古调查相结合。在古文字学方面,结合考古学研究,做好殷墟甲骨文的分期,选取有年代学意义的标本供天文历法方面研究或者进行测年。在考古学方面,对于夏朝有密切关系的考古遗存进行系统研究,建立相对年代序列和分期,利用现代化手段测定夏朝绝对年代。以上的途径和方法,其实最终也是指向了考古调查研究与文献研究两个方面。

二里头遗址

寻觅夏朝的历程其实也是对历史、历史学认知的过程。历史的一度性决定了寻觅夏朝的道路会非常艰难。夏朝在历史中只存在过一次,尽管我们现在有高科技手段来探测、来断代,但是却没有办法去复现那个时代,我们只能去在历史遗存和遗迹中慎之又慎地去寻找蛛丝马迹。我们寻觅夏朝,首先要做的就是积累大量的历史痕迹,包括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其次才是构建历史情境,形成历史认识。我们对于夏朝的认知,就是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文献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现在对于夏朝的认识正在逐渐深入,也逐渐在接近真实的历史。

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阶段性成果中,确认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始建作为夏商分界的界标,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虽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阶段性成果也遭到了很多学者专家的质疑,但是随着越来越多遗址的发掘,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夏朝终会向世人展示它曾经拥有过的灿烂。

[1] 晁福林.夏商西周社会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0.

[2]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