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欧洲、一半亚洲,东西方交汇,这样的国度一定会让人充满期待。此次土耳其之行历时10天(当地8天),导游是土耳其人Hafiz,曾在台湾学习,中文很好。通过他的讲解和自己的所见、所思,这个国家给我的确留下了与之前想象中所不同的印象。

一、在这里,妇女可以不戴头巾

刚下飞机,在伊斯坦布尔机场排队入关的时候,就看到了全身一片黑、只露出两只眼睛的妇女,她们和我们同排在外国人入境的队伍里,估计是来自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而在另一边的土耳其本国居民入境队伍里,却极少有这样装扮的人。一部分女性包头巾,穿着却很时尚,还有一部分不包头巾,穿着自由。在一个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为何穿着相对自由呢?

身穿黑袍的妇女

身穿黑袍的妇女

原来,在土耳其历史上著名的一次革命——凯末尔革命后,土耳其已经实行了政教分离。凯末尔革命之后规定,宗教机构不得进入国家政权,同时废除了妇女戴面纱、头巾的旧习俗。用Hafiz的话说:“我们国家的妇女戴不戴头巾,完全看个人自愿,政府不会去管的。”而中东一些国家,要么政教合一,要么实行君主制,因此政府在涉及宗教习俗的问题上,规定是相当之严格的。

伊斯坦布尔机场

伊斯坦布尔机场 土耳其居民入境排队处

在土耳其的一家酒店就餐时,餐厅中正好有全身黑袍的女性在就餐。我很好奇她们在吃饭时会取下遮挡脸部的黑巾吗?结果令人吃惊,在吃饭的时候她们也不会取下,而是一只手略微掀开面巾,另一只手持勺把食物送进嘴里。看来,是否严格要求妇女戴头巾,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国家是否走向世俗化的标志。

二、在这里,本是伊斯兰教国家,却有很多基督教景点

土耳其90%以上是伊斯兰教逊尼派,此行很期待能看到有别于西欧基督教的景观。但行程第一天伊兹密尔安排的几个景点,无一不和基督教有关。以弗所,是早期基督教的重要中心,新约《圣经》中曾提及该地;圣约翰教堂遗址和圣母玛利亚小屋,也是基督教教徒们朝圣的地方。约翰是耶稣十二使徒之一,他遵照耶稣的遗愿,将圣母玛利亚从耶路撒冷带到以弗所,在以弗所定居并传教,直至终老。

土耳其圣约翰教堂遗址

土耳其圣约翰教堂遗址

土耳其 以弗所古城

土耳其 以弗所古城

在此后的行程中,又多次遇到与基督教有关的景点。如格雷梅露天博物馆,曾经是为了躲避罗马人追杀的基督徒们藏匿于此,为着信仰在奇石地形之间开凿出一座座教堂。(在中国,石窟亦是佛教徒们为了信仰开凿,其中禅窟也是僧人居住修行之处,所以很容易让人将它与佛教石窟相联系。)

土耳其 格雷梅露天博物馆

土耳其 格雷梅露天博物馆

为何在一个伊斯兰教国家里出现大量基督教有关的景点?首先,基督教在发展初期,曾遭到罗马帝国的打压,基督徒大量逃往土耳其避难;其次,在奥斯曼帝国统治、带来伊斯兰教前,曾经统治土耳其的东罗马帝国信奉东正教,首都是君士坦丁堡,即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因此土耳其确实有大量基督教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可能还和土耳其宗教宽容的做法有关。

三、在这里,有所谓的“宗教宽容”

圣索菲亚大教堂曾经是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随即被转换成阿亚索菲亚清真寺。而其后的统治者面对建筑墙壁上的基督教元素,没有采取暴力毁坏政策,而是用各种石膏灰泥或其他图案遮盖原来的基督教镶嵌画。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总统及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将圣索菲亚大教堂变为博物馆,基督教镶嵌画上的覆盖物被去掉,于是今日圣索菲亚大教堂所展现出的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种不同宗教和平共存、交汇互融的景象。斑驳的墙壁上画有模糊的基督圣像,而精致的石柱上却留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两种宗教的图腾竟奇迹般的交错并融于一室。

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景

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景

Hafiz在很多基督教景点时都会说:“我们不信他们(基督教)的那些东西,但我们很宽容,所以很多都保留下来了。”从我所看到的来说,的确是这样。伊斯兰教在土耳其给人一种“宽容”之感。

四、在这里,土耳其人 “太骄傲”

Hafiz在提到诸多土耳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时,有很多在我听来有点奇怪的言辞,但从这些话语的背后,我看到了土耳其人的骄傲与自信。举几个例子。

1、土耳其不入欧盟是嫌弃部分欧盟国家比自己落后?

Hafiz说:“以前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申请加入欧盟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而现在,我们国家发展地很好了,比很多欧盟国家都要好,加入欧盟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现在很多土耳其人都不支持国家加入欧盟。”

而在我看来,土耳其不入欧盟的原因远远比Hafiz说得要复杂。至少在文化上就存在着差异。虽然土耳其是一个世俗国家,但土耳其毕竟97%的人口都是穆斯林,欧盟内部,大多数是基督教国家,而且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明的巨大组成部分。如果土耳其入盟,就意味着欧盟国家范围内多出了7000万穆斯林,这对大多数欧洲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欧盟毕竟不能成为伊斯兰教的欧盟。随着土耳其在宗教化道路上渐行渐远,入盟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况且欧盟给土耳其人入盟制定了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要实行民主,二是要实行世俗化。可这两条压根就是自相矛盾的。要不是土耳其军队作为世俗化的基石,二战后先后发动四次政变推翻民选的极端伊斯兰化领导人的话,土耳其早就变成第二个伊斯兰国了。

2、一战撇清责任、二战贡献巨大?

Hafiz在车上讲德国与土耳其关系时,提到了提到了一战和二战,他是这样说的:“一战不是我们想打,是德国非要拉着我们去打。二战我们就不让德国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结果德国只能绕道别处,这使得他们到达苏联的时间比计划晚了许多,最终寒冷的天气帮助苏联抵抗住了德国的进攻。”

众所周之,一战直接导致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解体,而二战中苏德战场的胜利显然并不是土耳其的功劳。土耳其在二战时期表面上是中立立场,实际上既为德国提供资源,又为英军提供驻泊港口,完全是两面下注。从一战、二战看,土耳其和德国是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导游却如此轻描淡写撇清了和德国的关系,很有意思。

3、土耳其社会和谐,无乞丐?

Hafiz在旅行第一天就说:“我们国家没有乞丐,一旦有生活出现困难的人,当地清真寺或者邻居、朋友也一定会帮忙救济。”关于难民问题,他也曾表示:“我们国家接收了300万难民,因为我们有宗教信仰,我们愿意去帮助他们。而德国接收了几十万难民,就已经四处抱怨接纳不了了。”这让我们整个旅行团的人对土耳其好感大增。而在伊斯坦布尔,我们在街头就遇到了乞丐,导游Hafiz毫不吝啬地给了乞丐几枚硬币。看来土耳其人所描绘的“和谐”社会,并未落实到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