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者”的汉字起源说
流言: 据报导,日前韩国语言学权威陈泰夏教授在媒体发表文章指出,汉字根本不是中国汉族所创,汉朝时也没有“汉字”一词,真正的汉字其实是韩人祖先东夷族以甲骨文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文字,是东夷人的文化遗产,这点连中国学者林语堂、王玉哲的研究也都如此认为,只有韩国人自己不知道,同时也强调,就连孔子也是东夷族的后裔。[1]
真相: 《环球时报》报道了韩国学者陈泰夏在媒体发表文章,称“汉字是韩国人的祖先创造”。这个消息在网上引起了热烈的争论,大部分网友都认为只是无稽之谈。汉字的起源问题,陈泰夏观点的谬误是什么,大家可以来了解一下。
在韩国网络媒体newdaily发表的长篇报道里,援引陈泰夏的话称,“‘汉字’这个说法并非因为是中国汉族创造的文字,汉族没有创造汉字,汉朝时也没有“汉字”这个名称。”客观地来讲,这个表述有一定的道理——现代汉字的起源发展确实和特定的“汉族”、“汉朝”没关系。也因此近来有人倡议,把汉语改称“华语”,如此汉字也顺理成章可以称为“华字”。这一倡议不无道理,中华文明不始于汉,而且随着中原朝代的更迭,周边民族也随之称呼炎黄子孙“晋人”、“唐人”、“明人”等等不一而足。所以作为我们身份标识,语称“汉语”、字称“汉字”、族称“汉族”,就显得与历史的真实“卯不对榫”。不过,韩国学者陈泰夏也把这一历史上“积非成是”的习惯作为汉字起源与韩国有关的反证,则完全是一种曲解。
目前,公认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文字体系即“殷墟文字”。其与现代汉字之间的流变渊源,在学术界不存在异议。强调“最早的成熟的文字体系”,是因为确定一种刻划符号为文字必须满足一定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文字与语言片断之间的固定联系。释读甲骨文所记录的语言,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种与后来所谓的“古汉语”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语言。这不仅仅体现它所记录的句子可以用古汉语语法进行分析,比如“贞今十一月帝不其令雨”(殷墟文字丙编149-12),有基本古汉语知识者都能知道这是在占问在十一月时上帝主宰降雨的事;另一方面,甲骨文并非是一种单纯的象形文字,其中已经存在假借、形声等以记音为主的文字形式,比如,用表示“簸箕”的“其”字代表虚词,这种同音假借直至今天的汉语中仍能被忠实体现。如果用朝鲜语来释读甲骨文会出现怎样一番景象呢?大家不妨试着以汉语来解读一下埃及神庙中刻写的圣书字,大概就能有直接的感受了。谓予不信,请试以汉语知识解读下图,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在朝鲜历史上也有使用汉语汉字作为记录朝鲜语“乡札”“吏读”的时代[2],这与日本的所谓万叶假名和汉语借用是基本一致的[3],而日本学者却无人宣称汉字与日本民族文化之间存在什么发生关系。陈泰夏称“汉字与最科学的韩文是一心同体”是贻笑大方的事。
东夷民族与殷商甲骨文的关系还是个迷
为了说明陈泰夏引为证据的“汉字是韩国人的祖先东夷族在甲骨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再回到殷墟甲骨文和“东夷民族”的关系上来。一些学者认为殷商的主体民族可能来自于现今中国的东部地区,与来自内陆的“夏”“周”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因此便有学者认为汉字为中国古代的东夷民族最早创造。如果林语堂先生——许多人可能并不熟悉林语堂作为杰出的语言学者的身份——确定说过汉字是东夷创造这话,其中的玩笑成分可能远远大于学术成分。
近数十年来,在山东、江苏等传说中的东夷民族故地,的确出土了一些疑似文字的刻划符号,比如“丁公陶文”(下图左) 和“龙虬庄陶文”(下图右 )。虽然在考古界和古文字学界都引起过不小的轰动,但至今没有肯定的结论,究其原因还在于无法建立这类文字与语言片断的联系。况且,出土类似刻划符号的遗址也不局限于中国东部地区,早期的仰韶文化的陶文,散见于从甘肃至河南的广大区域;四川金沙遗址也有疑似文字样本的报告。但这些发现都无法同殷商甲骨文建立起一种发展关系。
反观中东的文字起源研究,一种被刻在泥质袋状器皿上的记数符号被认为是苏美尔文字的前身,其笔划即是清晰的楔形,与新月地区的楔形文字的关系一目了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笔者曾亲眼看过大量这种展品。(见下图)请注意图版上的凹痕,来自于更早时期算珠的印记(算珠是一种类似于结绳记事式的以实物记事的工具)。与之相比,中国文字的起源至今还只能说是一个谜,缺少更加直接的证据。
东夷、上古东夷,傻傻分不清楚
韩国学者认为朝鲜民族是古东夷后裔,也是一种误见。“东夷”这一概念,在汉晋以后所指的民族,与上古的所谓“东夷民族”完全不同。在甲骨文记载中,在商人的东方有一个强大的方国被称为“尸方”(也有学者曾经释读为“人方”)。根据语音和历史考古研究,基本可以确认“尸”就是“夷”[5]。这些夷人民族曾对商周两代形成过重大的军事威胁。至周公东征以后,夷人在华夏民族的扩张过程中逐渐式微,至春秋时代中原夷人业已是不成气候的一些小方国——比如《论语》中提到的颛臾。一些语言学者相信,古代的东夷民族与现代的侗台语民族之间有亲源关系[6]。当这些古代东夷的后代或被中原民族吸收融合,或是南迁至更远的不毛之地以后,其故地已无夷人居住。所以,到了陈寿的《三国志•东夷传》才把更远的海外民族称为东夷。韩国自称为东夷后裔,所依据的就是陈寿的认定。但如果真要这么算,日本人是不是也应该来掺上一脚?
中韩早期文献中有所谓“箕子朝鲜”一说。箕子是商代君主帝辛(纣王)的叔父。据说,周革殷命之后,箕子率遗民迁居朝鲜。箕子朝鲜也因此成为朝鲜“传说时代”的一部分。不过,这个故事的文献记载并不一定可靠,也缺乏考古实物的佐证,很有可能是汉代设置乐浪四郡时附会产生的传说。
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或许能确定朝鲜民族与侗台民族之间的关系,但在研究结论出来之前,在此还是从语言——这一民族身份的标识,稍做介绍。朝鲜语与日语一直被认为较难确定是族属的两种语言,《剑桥语言百科全书》中将它们称为“语言孤儿”。虽然在朝鲜语中有大量汉语因素,但学者基本都认为这是与汉民族长期接触而形成的借用[7],并非同源证据。阿尔泰语研究学者,从上世纪兰斯铁、鲍培之后,大多数都认为朝鲜语应当归入阿尔泰语系中的通古斯语支,即与满语的亲缘关系较近[7]。而阿尔泰语系与汉语,乃至于侗台语之间,并不存在同源关系。
结论:谣言破解。 现代汉字与殷墟甲骨文之间的流变渊源是学术上普遍接受的认识。但殷墟甲骨文与东夷民族的关系目前还缺乏直接的证据,仍然是个迷。韩国自称为东夷后裔是因为陈寿《三国志•东夷传》的认定,与语言学者认为的上古东夷民族不是一回事。
参考文献:
[1] 环球时报:韩知名学者称韩国人祖先发明汉字 并表示中国学界承认
[2] 乡札 吏读
[3] 万叶假名
[4] 丹尼斯•史曼特—毕司拉:文字最早的前身 《语言涌现:发展与演化》,原载《科学美国人》1978年6月
[5] “尸”与“夷”古音同部,周代金文中“尸方”又称“东尸”。郭沫若认为这里的“东尸”就是“东夷”。
[6] 马学良《汉藏语概论•汉语篇》第三章第三节:古东夷族与现代壮侗语民族
[7] N•鲍培《阿尔泰语言学导论•朝鲜语》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