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实验班的创新性培养
今天校会内容比较少,留给各班自己利用的时间有十五分钟之多。姚老师借这个机会谈了一下对八班作为“理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的看法,这也是我实习以来第一次听姚老师给学生谈了这么多自己的想法,我听了后也是深受启发。姚老师说从一最开始八班就承载了学校对于“创新”的期望,但是作为实验班的学生,在“创”这个字的领悟上还是不够。这一点作为实习班主任我也是有认同感的。就拿数学这门课来说,这次期中考试八班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不少学生在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上出现失误。我上小学时就记得老师说过,说考试答卷时粗心永远是借口,粗心就等于不熟。这句话我之所以记得很清楚就是因为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实在是太精辟了。所以这次八班成绩的不理想和学生平时缺乏有效的练习是有关系的,而缺乏有效的训练,想要再有所突破,就更难了。姚老师的教学理念非常好,他的确是在按照一个培养理科创新人才的规划在要求这些学生。但是毕竟学生还是高一,可能在某些方面领悟能力稍差了一些。姚老师举了个做数学题的例子,他问全班有多少人还记得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方法,全班基本上所有人都举手了。姚老师接着问:“有谁知道为什么在证明的过程中要做辅助线?”这时候就只有两三个人举手了。姚老师说其实如果把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中辅助线的意义都弄清楚了,整个平面几何所有和辅助线有关的问题都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需要发挥创新性思维的时候,但是却没有一个学生有这个意识去思考。在实验中学,一方面是要大胆的走创新之路,理科实验班在这一点上要体现它存在的价值,但是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高考的检验,用姚老师的话说就是要在两者间的夹缝中求生存,求突破。他平时给学生布置的数学作业很少,目的就是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自己思考,但是学生们还只是停留在老师要求完成什么就做什么的意识中,缺乏创新性思维的尝试。这样就失去了八班所承载的学校的希望。最后姚老师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创’不仅仅是在运动会上简单的拼起来就完了,而要给它以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