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课已经结束,所以每天晚上便开始翻阅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我采取的是泛读,速度也很快,一周时间竟然读完了三本。第一本是《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第二本是《蒙曼说唐:武则天》,第三本是《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近日,又在新浪博客上看到李镇西校长写了一篇《教师要有书卷气》,读完之后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李校长将教师的阅读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以致用”的阅读,比如各类教参,这类阅读是应该的,甚至是必须的;但还有一类“无用”的阅读,或者叫做“非功利阅读”,比如对哲学、历史、文学、人物传记等等的阅读,这类阅读不为具体的备课,而是为了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我们作为“人”所应有的精神世界。看似“无用”的阅读,都关系着我们每一堂课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关系着在学生眼里我们是否拥有一种源于知识的人格魅力。我发现自己读的书正好也涉及到了这两个方面,例如《蒙曼说唐:武则天》《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是属于“学以致用”的书籍,而我这几天翻阅《西藏生死书》便是属于“非功利”阅读了。这本书介绍了佛教对人类生死观的认识,对于我的教学可能没有太多直接作用,甚至对于我一个非佛教徒来说意义更小。但我在读这本书时,会情不自禁地把读到的好句摘抄下来,有时候也会陷入深思。例如书中写道:“当你体悟心性时,迷惑被一层一层剥掉了。你并非真的‘成’佛,只是逐渐不再迷惑而已,成佛并非变成全能的精神超人,而是终于成为真正的人。”“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的。”佛教的这种世界观、人生观,对于我们确实有很多启迪。

读书有个习惯,喜欢泛读,结果就是读了就忘。很多有故事情节的书读过之后,会连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忘掉。有时候我会强迫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做一些读书笔记,以便今后查阅。李校长在他博文中的一席话,让我很受鼓舞。他说:“记不住有什么要紧的?谁叫你记了?除非你要考试,平时的阅读完全不用记的。记不住书中的句子,不等于你没有收获。如果我问你这么多年来年你每顿饭都吃了些什么,你能够回答吗?显然回答不出来,因为你没记着。但难道你吃的这么多东西就没有营养吗?记不住吃了什么食物有什么要紧,反正这些食物的营养你已经吸收了嘛!青年时,我背了许多唐诗宋词,可现在好多都忘记了,然而这些诗词所蕴含的文学养料已经化作我的血肉了。如果因为记不住而不读书,完全没必要。”这个比喻说得非常好,也许阅读的意义就在于这种吸收营养的过程。

阅读

前几天学校召开了第二届德育论坛,陈保忠老师在论坛上发言的题目是《阅读,使我不断前行》。陈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班主任,由他领衔的“陈保忠名班主任工作室”也是兰州市首届名班主任工作室。我以为他会在论坛上讲他的带班方法、带班理念,当看到这个题目时多少让我有些惊讶。陈老师讲述了阅读在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说:“通过阅读,使我能在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育行为。通过阅读,改变了我的心态,改变了我的胸怀。通过阅读,使我成为一名敢于承认错误,勇于道歉的班主任。通过阅读,使我有了写作的习惯。通过阅读,我发现自己带班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带班过程越来越轻松,而以前经常抱怨的苦恼也越来越越少,和学生相处越来越融洽,快乐也越来越多。通过阅读,使我在16年的班主任的工作生涯中,不断前行,还没有倦怠,还保持着热情,甚至还有着一定的激情。尤其是让自己拥有辽阔的胸襟和一颗自由飞翔的心。”听完他的发言,我意识到,所有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都有一个共同的良好习惯,那就是阅读。阅读,可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反思自己的实践,促进自己的进步。阅读的过程,也是积淀的过程,当我们积淀得足够深厚,就会产生出更多的教育智慧。所以,我要开始努力坚持阅读,将阅读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