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心境:心态史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新史学的种种理念纷至沓来,其中心态史学更是以它独到的视角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心态史学”是从英文psychohistory转译而来,旨在通过心理分析切入历史上人们的精神层面,解释往昔岁月人们的大生活和小生活,从喜怒哀乐到悲欢离合,从决定与行动到创造与破坏乃至千古兴亡……
心理学应用于历史研究,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和群体心理研究两个方面。从个性的心理因素来看,个性的潜意识、动机、结构与发展阶段、气质类型的差异与不同等,对于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有着重大影响。希特勒的反犹太主义,就是由于1918年战败后德国日益滋长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希特勒本人在维也纳生活期间形成的偏见和仇恨心理所致。有学者在研究洪秀全时指出,自视颇高的洪秀全在梦中发现了他的自卑,即没有显赫的家世和权贵亲属。作为宿命论者,洪秀全没有意识到个人悲剧是社会造成的,因而只能在无意识的梦幻中与命运抗争。科举考试一次次失败后的自我伤感成为他细读《劝世良言》后采取现实补偿行动的源泉。《劝世良言》迎合了洪秀全的补偿欲望,并把他带入洪秀全的意识中,这就是他“读懂”《劝世良言》的根本原因。这种研究很显然也是利用了心态史学。
在历史研究中对群体心理的分析更为普遍。众所周之,就一个民族而言,由于民族共同体的影响,总有某些历史的积淀是属于民族共有的。传统民族心理在不断受到新兴或外来的心理冲击时,往往能不断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一种心态定势。清军入关后,清朝统治者用袍褂替代了明服,服装变得繁琐复杂。那么为什么满族统治者要采取强制措施否定具有千年文明史的汉服呢?为什么满族统治者在坚决否定的态度下,又能容纳部分汉服饰的存在呢?心态史学为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帮助。骑马狩猎是满族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为了适应骑射,剃发编辫、穿窄袖紧身束带的袍褂成为满族人服饰的主要特色。因此满清统治者非常重视维护本民族的服饰文化习俗,入关后他们固执地认为只要保持满族服装,就可使民族精神发扬光大而永立于不败之地,只要推进“汉人满服”,就可以用满族的审美意识消融汉人的审美意识,进而从习俗和思想上改变汉民族的传统观念,以维持大清政权的长久统治。立足于这样的心态,满族人不仅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入主中原后基本不改变本民族服饰的少数民族,也是入主中原后唯一取缔汉民族服饰的少数民族。不过,汉族人民的反清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出于缓和民族矛盾的心理,满清政府也逐渐有限度地开始接纳部分汉服饰。
当然,我们强调心理分析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忽视和抹杀历史的规律性。我们不会相信唐明皇宠爱杨贵妃仅仅是因为好色。马克思曾说过:“历史的发展或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条条大路通罗马,作为探索人的心灵奥秘的心理学,不同样是通向历史深处的一条大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