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参观了正在试运行中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能够在毕业离开北京之前去几次国家博物馆,对我来说多少算是一点安慰。2007年来北京上学时,恰逢国家博物馆进行改扩建工程,这一建就是3年,我也一直没有机会去看看。
国家博物馆试运行期间,凭个人有效证件可以免费领取参观券。于是我顺利的拿到了门票,进入博物馆后直接向三层的专题陈列《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展奔去。《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完毕、重新开馆之际举办的重要专题展览之一,旨在通过国博所藏的一批古代青铜器展示我国古代青铜艺术之美轮美奂。展品主要是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展厅中陈列的最醒目的三件青铜器是国博三大镇馆之宝:后母戊鼎、子龙鼎和大盂鼎。“后母戊鼎”被誉为“中华第一鼎”,是迄今发现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庄严肃穆,仰之弥高。2006年回归的“子龙鼎” 是已知商代最大的青铜圆鼎,浑厚凝重,铸工精湛。西周康王时期的“大盂鼎”,为晚清所出四大青铜器之一,器内壁铸铭长达291字,文中精辟指出商周易代的原因,总结了所谓“殷鉴”,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且铭文书风凝重,气韵生动,字字珠玑。此三尊大鼎高度均超过100厘米,在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之美的历程中昂扬矗立,泰山北斗。这三件镇馆之宝都没有用玻璃罩起来,完全展示在参观者之前。我被这三件大器深深的震撼了。仅在这三个鼎之间,就徘徊了半个多小时。
三层还有一个非常给力的展览,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览分为青瓷、颜色釉瓷、青花瓷和彩绘瓷四个部分。青瓷是颜色釉瓷中最早出现、持续时间最长和最具东 方艺术特色的瓷器;彩绘瓷中的青花瓷,直到今天仍是产量最大、最为有名的瓷器品种,所以展览将青瓷和青花瓷单列出来,作为展览的独立单元。非常荣幸的是,在参观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志愿讲解老师。在他的指引下,我们对各个时期、各个工艺的瓷器一一进行了欣赏和品位。这位老师不同于博物馆的讲解员,不会像背课文一样把每件瓷器的造型、工艺、来历都详细介绍,只是挑各个时期、各个工艺中的最具代表性的瓷器进行介绍,而且把每件瓷器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史意义都进行了深刻的讲解,还提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经过他的讲解,我对以前长期搞混的釉下彩、釉上彩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对于青花釉里红、斗彩、珐琅彩等工艺的具体内容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前只看书本上的彩图,很难让人印象深刻。而现场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看实物,收获却是颇多。我觉得博物馆就需要这样一批有一定学术研究功底的老师来做讲解,这样才能让参观者有更大的收获。平时所谓的讲解员,大多都是背诵每个器物的解说词,效果其实并不好。在所有瓷器中,我印象最深一件是清康熙郎窑红釉观音尊。红釉是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1200 ℃以上的高温下烧成的颜色釉瓷器。由于红釉对窑炉的气氛与温度要求甚高,成品色泽鲜艳者极少,所以历来为瓷中珍品。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件郎窑红釉还有一个特点,其釉的流动性很大,尤其是此尊那样大型器皿,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流淌,其底部垂流的部分更是色浓釉厚,而且恰好中止在底足周围,整齐如削,决不流 过。老师介绍说郎窑红釉俗称“脱口垂足郎不流”。由于这种红釉烧制极为困难,因此后世极难仿制,遂成为千古珍品。
看完这两大陈列展后,我又到地下二层参观《古代中国陈列》展,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竣工、重新开放后最重要的基本陈列之一。其中包括仰韶文化鹰形陶鼎、红山文化玉猪龙、三星堆面具、 商周青铜器四羊方尊、西汉兵马俑彩俑、成化斗彩罐、明万历太后凤冠等重量级的文物。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展览改变了以前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来划分历史阶段的做法,而是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从国博的陈列设计到展品解说的用词,处处可以感受到历史学、考古学的新成果的运用,这是我觉得新馆呈现出的最大特色。《古代中国陈列》展品共有2500件之多,由于时间有限,我看到汉朝时就已经筋疲力尽了,只好决定改日再来继续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