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缩微阅览室阅读器的缺陷
缩微文献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用缩微照相技术制成的文献复制品。近几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缩微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利用,1985年成立的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目前已在全国公共图书馆建立了22个缩微拍摄点。利用缩微技术主要是对珍稀濒危文献典籍进行抢救工作,同样也方便普通读者接触到这些文献。例如国家图书馆藏有大量古籍和民国期刊,但是这些文献如果直接供读者调阅,那么对文献的保护将产生极大的负作用,而如果将这些文献拍摄成缩微品,则在避免文献受损的同时为普通读者阅读提供便利。截止2009年底,缩微中心共抢救各类珍稀濒危文献典籍和报刊100392种。此外,缩微文献体积小、重量轻、信息储存量大。在存贮相同资料的情况下,普通缩微平片比纸质文献节省空间98%;一张105×148毫米的缩微平片可缩小1/24、1/42,可分别存入98、325和420页资料。每卷长30.5 米的16毫米、35毫米宽的胶卷可存贮几千页甚至上万页资料。
国家图书馆截至2009年底,共收藏缩微胶卷 96,619 (卷),缩微平片 1,292,646 (张/片),缩微文献合计 1,389,265 (卷/张/片)。 经我仔细观察,南区缩微阅览室所使用的缩微品阅读器是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研发的YTD-360 16/35mm电动卷片缩微胶片阅读器,网上找到了一篇关于这个阅读器的介绍,说该阅读器采用先进的控制手段,实现让胶片从静止到高速间的转换,轻松看到所需的画面;新设计的 12倍和27倍镜头,可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高分辨率的阅读屏幕,清晰重现胶片细节;旋转棱镜的应用,使不同方向拍摄的画面任意旋转,方便阅读。
对于以上的优点我表示赞同,让读者自己掌控胶片播放速度很人性化,旋转棱镜的设计又方便了阅读,特别是12倍和27倍镜头可以随意切换,利用12倍镜头可以方便我快速浏览报纸标题,检索想要的信息;利用27倍镜头又能够让我仔细阅读文献内容。但是如果你坐在阅读器前亲身体验一下,你就会觉得阅读缩微文献对人的身心简直是一种摧残。
阅读器屏幕过大,摆放过高,严重影响正常阅读
阅读器屏幕并没有和人平视时的视线处在一个水平线上,而是高出了十几度,读者坐在阅读器面前必须仰视才行,长时间仰视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此外屏幕过大导致读者将镜头微调至看清楚屏幕下半部分字时,却发现屏幕上半部分的字还是模糊的。出现这个情况大致是因为平视和仰视的差异以及屏幕本身并非电脑液晶屏,从不同角度看屏幕内容效果是明显不同的。
阅读器显示器设计不合理 严重损害读者视力
我没有能力拆开阅读器看看其内部构造,但是从阅读的体验来说,感觉就是屏幕后方有一道强光透过胶片后直接打到屏幕上,并没有什么太高的技术含量。不知道是不是因人而异,每次在屏幕上盯上四五分钟就感觉眼睛很痛,进而头脑发晕,开始出现恶心的症状。我曾试图换过几个机器,坐在阅览室不同的位置,测试是否与阅览室通风条件有关,但是眼睛干涩难受、头脑发晕伴随着恶心的症状还是会出现,于是我怀疑阅读器显示屏的设计完全缺乏对读者的人性化关怀,没有从健康的角度论证该阅读器在图书馆的可用性。
众所周之,既然来图书馆看缩微文献,必然不会走马观花似的看两三分钟,一般查找文献至少也得花几个小时,而国家图书馆的这些看似陈旧的缩微品阅读器不知道在设计之初是否只考虑了清晰还原缩微品的效果而忽略了读者的感官体验。也许是我个人身体素质欠佳,也许我的感受不能代表广大读者,但是作为普通读者我必须坦言,国家图书馆缩微阅览室的这批阅读器应该属于老古董级的物品了,在天朝和谐社会的大旗下,这批阅读器也该换代升级了,不然真的让我每次去缩微阅览室就如同上刑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