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上午,我们按照计划首先来到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门票120元。买全价票显然不是我们这个团队的风格,研究生学生证不好使,我们便拿出了另一个门票优惠利器:《读者》杂志。众所周之,从去年开始,每一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都会随《读者》杂志派发“敦煌卡”,凭“敦煌卡”游览相应景点均可获得半价优惠。我之前已经在新华书店购买了四本《读者》杂志,人手一本。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属于“敦煌卡”优惠的景点之一,半价神马的自然无压力。(如果提前没有在书店或者报刊亭购买到《读者》杂志,那在各旅游经典售票口周围,还可以找到《读者》贩子,不过原价4元的一本杂志会要价20元。)

鸣沙山山体由流沙堆积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进入景区后,原本以为可以好好玩耍一下,却发现还有众多需要消费的地方。首先是鞋套,10元一位,所有游客基本上都用鞋套了,毕竟方便又能提高行走的效率,不然鞋子里进了细沙后也很难倒干净。当然,如果你愿意与沙漠亲密接触,赤脚在景区里行走也完全可以。其次是骑骆驼的费用。既然来到鸣沙山,体验一下身处驼队中爬上山顶的滋味,也是必须的。每人100元,价格略贵。买好票来到骑骆驼的地方,一个个骆驼看起来都灰常萌,静静卧在沙地上。我是第一次坐骆驼,发现骆驼起身的一瞬间还是非常猛的。不过走起来之后,感觉还是蛮不错的。每个赶驼人负责6只连在一起的骆驼,我骑的骆驼是这个小驼队的第一只骆驼,它边走居然还边放了几个屁,实在令我无语(其实是后面的游客无语)。不过看在它很萌的样子上,我也不好再说什么o(╯□╰)o。骑在骆驼上极目远眺,峰峦高低起伏,如刀削斧劈,景色美丽壮观。快要到爬的沙山脚下时,前面的驼队都放慢了速度,我们也赶上了前面的驼队,赶驼人把我们驼队的牵引绳拴在前面骆驼的鞍子上,所有的小驼队都如此,几十个驼队全部连在一起,一条浩浩荡荡从山地直达山顶的驼队形成了,蔚为壮观。我想让赶驼人帮我照张相,没想到人家还要收费,好吧,我还是默默忍了,来几张自拍好了。

从鸣沙山顶看沙漠风光

驼队到山上后,会给自由活动的时间,利用这个时间我们玩了橡皮圈滑草的娱乐项目。滑沙是在沙漠里必玩的项目,我们观察了一下,就橡皮圈滑草速度最快,应该最刺激,于是果断决定试一试。每人25元的价格略贵,但既来之则玩之。往下滑的过程,因为是高速,确实很刺激,让我想起了在欢乐谷的经历。不过我仅仅在刚下滑的几秒享受到了高速带来的刺激,紧接着就是下滑过程中掀起的细沙扑面而来,我连个试图尖叫的机会都木有,赶快闭上眼睛和嘴巴,任凭沙子在我脸上飞溅,衣服里也钻进了不少沙子,这完全是在受罪啊。还好很快就滑到了山下,25元就这样没了。

鸣沙山驼队

滑沙后我们坐着骆驼下山,前往月牙泉。到达月牙泉后,这100元的骑骆驼费用也就消费完毕了。月牙泉像初五的一弯新月,落在黄沙里,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是当之无愧的沙漠第一泉。不过之前听说月牙泉的面积在逐年减小,估计现在也要靠人工注水来维持了。当天天气依旧给力,蓝色的天,金黄的沙,碧绿的泉,构成了一副美丽动人的画卷。我沉醉于这幅场景中,也顾不得烈日烧灼皮肤的疼痛了。月牙泉周围有一片小绿洲,修建了一些亭台楼阁,我们也参观了一下。

月牙泉全景

月牙泉

离开月牙泉已经是中午了,我们联系好了一辆出租车,带我们去市区吃午饭,然后直奔莫高窟莫高窟一个来回包车费用在120元左右,由于当天是国庆,司机要了140元。价格也算合理。

莫高窟是我此行最想参观的一个景点,原因我在前文已有介绍。此次敦煌之行,我包里就带着李正宇先生写的《敦煌学导论》一书,一路上还在翻阅,希望能够做足功课,更看懂一些石窟。莫高窟门票160元,《读者》杂志赠送的敦煌卡在这里无效。在售票口我发现售票员验证学生证是通过计算机联网查看学生号来完成的,这让我很担心,手中的研究生证是否能派上用场。结果人品大爆发,学生证有效,门票再次半价,哈哈。

莫高窟外景

国庆期间,莫高窟一改往日将游人组织成25人的团队,由讲解员带领参观的方式,安排游客按照规定的线路自行参观,每个开放洞窟由值守的讲解员用扩音器讲解。当天一共开放了12个洞窟,我们首先参观的是16、17窟,16号窟开凿于晚唐,是晚唐最大的石窟,17窟便是举世闻名的藏经洞,位于莫高窟南区16窟甬道的北壁。百年前王道士发现藏经洞、斯坦因翻检文书的场景历历在目。16窟对面有藏经洞文物陈列展,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到的劫掠,还展出了部分珍贵的文书。接下来我们又陆续参观了259、148、96、130、428号等洞窟。由于当时没有记录下游览过的洞窟编号,我现在只能凭记忆来简单回忆一下,可能会有出错的地方。428号窟前部继承的是中国传统的仿木结构人字披形,后部为中心塔柱,来源于印度支提窟形制,可以说一个典型的中西合璧式的洞窟。窟内有众多的供养人像,这也是莫高窟供养人像最多的洞窟。96窟就是常说的九层楼,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洞窟是初唐开凿,佛像是弥勒坐像,通高35米。大佛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148窟为佛祖涅槃窟,佛右斜而卧,面型丰满、双眼微闭,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之上,长15米。卧佛身后的众弟子表情各异,可以感受到内心的活动,有的悲伤,有的淡然,有的惊慌,体现的众弟子不同的修为和心境。第259窟为北魏早期洞窟,窟内北壁下层龛由里向外数第三龛的彩塑禅定佛,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第130窟开凿于唐开元、天宝年间,窟内塑莫高窟第二大佛,佛高26米,为石胎泥塑弥勒倚坐像。此外还有一个洞窟有反弹琵琶壁画,具体洞窟号记不起来了。

莫高窟148窟涅槃像

总之,参观敦煌莫高窟感觉就是在享受一份视觉的饕餮盛宴。无论是栩栩如生的佛像,还是色彩绚丽的壁画。徜徉在一个个洞窟之间,我们可以想象当年那些虔诚的信仰者,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如何辛苦地开凿洞窟并且进行雕塑绘画。远离了中原的战乱,他们在这里寻找着灵魂的归宿,洞窟墙壁上仿佛投射下了当年他们孤独而坚毅的身影。正是一代有一代人不懈的努力,才留给了我们今人这份宝贵的财富。唯一觉得有点不给力之处是,讲解员讲解地很简单,明显属于应付任务,不到三四分钟就把一个洞窟讲解完了,游览时有点走马观花的感觉。不过这也不能怪讲解员,黄金周期间游客人数剧增,他们仍能坚守岗位,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解,也实属不易。

近三个小时的参观完毕后,我们搭乘出租车前往敦煌火车站,并坐上了前往嘉峪关的列车。敦煌两日游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