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南方周末记者的一篇文章,由于采访了包括我在内的整个203宿舍兄弟们,所以转载在这里。
免费师范生在7年后重返北京师范大学校园。
他们不用排队缴费,他们住的是免费宿舍,他们免费领取价值300元的整套床上用品,他们每月可领到400元的生活补助(非师范新生60元/月)。但是,获得这一切的前提是,他们必须在一份《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协议规定,免费师范生,承诺学成后将返乡从教,“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地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十年”。
字一签下,意味着这批471名特殊的大学生一进入校园,毕业后十年或者以后更长时间里的人生轨迹已经基本确定。
这群命运被提前规划的孩子们,他们如何在四年的大学生涯放飞梦想,又如何在急剧转型的社会中把握自己的茫茫前程?
穷怕了
填报志愿前一天晚上,20岁的曾永刚陷入“激烈的思想斗争”。
曾永刚来自云南省红河泸西县,他的高考成绩是644分,全县文科第二名。“老师说这个成绩上北师大肯定没有问题”。
另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是,由于师范、军事等院校是提前批录取,一旦成绩达到北师大录取分数线,他填报的“本科一”学校愿望将全部落空,包括向往已久的中国人民大学。
这个农民家庭在兴奋中陷入了困难的抉择。当石匠的父亲希望他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和老师也建议,免费师范生对于贫困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他在“提前批”里填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专业。
曾永刚住在北师大西西楼203宿舍。这里住了7个历史学院免费师范生,其中5个来自农村。农村新生中有4人表示,免费是选择师范的首要因素。和曾永刚一样,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县里的前几名甚至是当地的“状元”。
在今年北师大首批471个免费师范生中,除了十来个新生来自广东和上海外,其余全部来自西部地区。
来自宁夏西吉的回族学生马谏君,有三个正在上学的妹妹——一个小学,一个初中,一个高中。在他的印象中,家乡“有一年不干旱”,现在因为退耕还林,家里连地都没了,全家就靠每个月五百多元的房租生活。
而曾永刚凭着学校减免和社会赞助完成学业已属不易,他和哥哥一度连两三块钱的班费都交不起。最后抉择的时刻,他想到的是每天起早贪黑干活的父亲,“早上六点出门,晚上七八点回家,只为赚35块钱。”
“真的是穷怕了。”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自己从小学起,就渴望将来学习经济学。“学经济可以创造财富。”
选择师范,“这基本上是与我的梦想背道而驰”。从现在起,他必须把自己的理想深深埋藏。
他也曾想过申请助学贷款,但是父母有点“思想陈旧”:“贷款欠钱,好像有罪似的。”况且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万一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会“连累整个家庭”,还是读师范“安全点”。
暑假里,曾永刚还跟着亲戚到建筑工地里,帮忙拎泥灰,十几天赚了四百三十多块钱。东拼西凑,他总算挤上去北京的火车,坐了五十多个小时硬座到了学校。
家乡和总理
从北京西站下车,生物系藏族学生桑木旦有点眩晕:“那么多高楼,那么多车,那么多人。”
桑木旦的家就像在天上。8月31日,他就坐上哥哥的拖拉机启程,到聂拉木县城乘车,到日喀则,再到拉萨,几经辗转,在火车上颠簸了两天两夜,终于在9月8日报到日顺利到达北京。
高考结束后,桑木旦三年来第一次回到高原上的家。他的父母在家里种青稞,养牦牛,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样子,“只知道北京有毛主席和天安门”。
桑木旦小学毕业后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到济南上西藏班,高中又转移到湖南岳阳,今年又考入北师大。但是在他的家乡,像他这样的幸运儿只是极少数。
同样幸运的还有历史学院的马谏君。初中毕业后,他考上位于省城银川的“六盘山高级中学”。这是宁夏专门为南部山区八县的优秀贫困生而创建的免费学校。
但是更多的孩子只能在家乡就学,那里的办学条件让人忧虑。
马谏君说,他初中毕业那年,县里最好的中学办高中部,于是“所有初中老师也一起升上高中”。个别老师在下课时间加紧自学,然后上课教学生。
他的室友张凯军毕业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某中学,这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但“初中地理老师教高中,学生问问题,老师说,你自己看,我也不确定。”
与东部许多地区争破头抢当教师相比,西部农村的许多学校普遍面临着师资力量匮乏、水平低甚至优秀教师流失的焦虑。
9月8日晚上,曾永刚得到通知,“第二天上午有重要会议”。9月9日,一些免费师范生在英东学术会堂见到了专程前来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温家宝一开场就鼓励学生脱稿发言。“不用稿子,就是用心讲话。大家谁举手?”
曾永刚也跃跃欲试,希望反映一下家乡教育的落后情况,“但已经有两个云南的学生发言过了”。当晚,他就给家里去了电话——这是他考上之后,家里新安装的。“家人听说总理和国家这么重视,很放心。”
曾讲过“穷人经济学”的温家宝,在会上发表他的“穷人教育学”,他希望免费师范生政策能让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得以改变。
“我把自己卖了?”
与以往的免费师范生政策不同的是,一纸三方协议,将引导这些学生回到原籍省份工作。
“正常分配,一定是不愿意去的,所以招生才会向西部倾斜。”化学学院老师申秀民说。
申秀民曾带学生去母校四川省内江某中学实习,校长说,他们能要到的最好人才是四川师范学院或者西南师范大学的学生,“我们从来不敢奢望北师大的学生能留下来,因为它不是省会城市。”
申秀民还找过在北师大上学的内江籍学生谈话,他们从教的首选,“要么成都,要么重庆”。
东西部教育条件的巨大差距,更是残酷的现实。申秀民刚刚整理出2002级学生的联络方式。在工作的五十多人中,有28人到中学任教,其中仅有4人到了西部,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广东、福建和浙江。尽管工作才一年,“这些出去的学生,可能实际的收入,比我还高。”
北师大文学院2001级一名学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她的一些同学甚至愿意去广东的边远地区,那里的工资也有五六千元。而在曾永刚的家乡云南,工作二十多年的教师工资,也只有两千多元。
在首先试点的14个省市区,北师大只招免费师范生。北师大一位老师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同一个地区只能一样的待遇,不招非免费师范生是担心四年后互相比较。”
申秀民带领的2007级化学3班总共有54个免费师范生。她将班里的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家庭贫困,但不讨厌当教师,主要是自信心不强;第二类是又贫困又渴望当老师,“最符合中央意思”;第三类则是不贫困,想考北师大,但要是不报免费师范就不能上。
生物系学生王立成坦陈,他选择师范主要是因为免费。但他说自己也喜欢当老师,“很光荣,影响力强”。
但他的亲戚觉得他应该是一个“科研工作者”,高考落榜的舅舅更是对他浇了一瓢冷水:报考免费师范生是“浪费十年美好的青春”。
曾永刚打算将来到个旧一中教书,这是红河州也是云南省最好的中学之一。按照协议规定,如果想到城镇从教,他“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
“同学觉得我把自己卖了。”和曾永刚一样喜欢经济学的马谏君说,但是高中班主任认为,“这对贫困生来说是一个好政策”。
根据协议,地方政府要确保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编有岗”。新生们都注意到,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来自内蒙古的学生张凯军说:“没门路的话,找工作很难。”
协议还明确了学生的违约责任。如果违背协议,除了返还学费,承担50%的违约金外,还将增加一条“不诚信记录”。
但“协议只是一个被动的约束”,申秀民说,她最大的担心是,“四年之后,他们是不是心甘情愿回去为当地奉献。如果不是主动用心的,我想国家的初衷也不是那样的。”
班主任的艰难任务
班主任申秀民的任务是要帮学生们了解、认识和热爱教师行业。
申秀民提议将免费师范生单独分班,“是从做思想工作方便的角度来考虑的。”她已经和二十多个学生面对面交谈。“很多学生都是说喜欢当老师,并不主动说自己家庭贫困,因为自卑。”
入校之后,学生们将开始探寻自己的人生目标,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慢慢地他们会发现,我们只能教书,别人可以考研,可以找其他工作,可能会有心理落差。”申秀民说。
作为“优秀辅导员”,五十多岁的申秀民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跟学生讲自己的故事:“我是77级大学生,如果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我的今天。”
申秀民说,免费师范生政策并不是让“穷孩子当教书匠”,也不是让学生都去农村。她引用温家宝在座谈会上的话说,“师范大学造就的不是教书匠,造就的是堪称人师的教育家。”
“这些学生回到当地都是宝贝,他们不仅仅是要教书,还要带动一批师资力量的提高。”即使都只是留在省城,“也能提高该省的教育水平。毕竟整体水平的差距比较大。”比起在北京、上海扎堆,她鼓励学生“回去的发展空间更大”。
“我们只能从思想上教育他们,不能从经济上给他们什么承诺。”她说,“师大的教育再加上学校的重视,包括我会用心去教育,我不能保证他们没有一个人毁约。”
学校和老师正在给免费师范生尽可能多的“特殊待遇”。免费师范生第一个月就领到400元钱生活补贴,而其他新生每个月的补贴是60元。
申秀民此时正在到处收集旧的课本。“新生一个学期的新书,得花费两百多块钱。”
化学学院还把观看“好运北京”现代五项比赛的机会给了免费师范生,他们欢呼雀跃,“北京这么大,一路很兴奋。”
看完马术,申秀民招呼学生上车返校,但是学生坚持要看完3000米比赛,不愿离开。(苏永通 周玲)
温总理与免费生在一起
9月9日上午9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刚刚入学的免费师范生,并在英东学术会堂与几百名学生、老师就师范教育进行座谈。学生们热情洋溢,总理谆谆嘱咐,场面温暖感人。
许多人还记得,去年5月4日,温家宝曾在北师大的学生宿舍内和学生们热烈交谈,话题是困难家庭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从这一点来说,师范教育可以兴邦。实施免费教育制度,就是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真正成为最受尊重的事业,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看着自己直接推动的免费师范教育成为现实,温总理十分欣慰。
从1997年高等教育全面收费至今,中国的师范教育的市场改革已进行了十年。2007年夏天,免费在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重新成为现实。师范教育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全面回归免费轨道。
在有着悠久尊师重教传统的中国,师范学校从一开始便免收学费。1902年,清政府面对不可逆转的新式教育改革潮流,师法日本,在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开启高等师范教育。为解决日益突出的师资短缺的矛盾,坚持强调:“窃惟振兴教育,以养成师范为世基,故师范一途,关系至为重要。”“师范教育在中国出现起,就没有收过学费。”92岁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中玉说。
但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一场收费狂潮席卷中国各级高校。原来不收费的师范院校也相继由收“半费”,然后过渡到收“全费”。日益升高的上学费用,令贫困家庭的孩子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随后,大学合并潮中,一些地方师范大学大量设置非师范专业,或者与当地大学合并;北师大等一批教育部直属大学则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变,更多的师范专科学校则选择了与地方院校合并。
同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综合大学也相继开办教育学院,实行了近百年的封闭的师范教育制度至此完全被打破。
教育部批准师范院校综合化的目的是提高师范专业的学术水平,但是转型的师范院校却热衷于扩大设置新闻、管理等非师范专业。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综合性大学,虽然设立了教育学院,却几年里没有招收师范本科生。
这场变革似乎突如其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没有想到政府的举措会这么快。”
2006年7月至11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了四次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了教育界专家,分别就教育形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展开座谈。
在2006年8月22日的基础教育座谈会上,顾明远给温家宝总理送了两本书,并提出建议:恢复免费师范教育。“我给总理只提一个建议,就是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质量,使教师的职业值得社会尊敬——我们很担忧,现在优秀青年不报考师范。我建议还是要给师范生免费上学,贷款也行,毕业后当教师的,政府负责还贷。”
他记得总理非常高兴地回应说,就是要免费,将在6所师范大学实行免费教育。
温家宝出身于教育世家,对师范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去年2006年5月4日,温家宝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工作时,得到北师大送上的一份特别礼物:他父亲温刚1938年师范大学的毕业证书和一份到基层从教的保证书。
“我想温总理那个时候起,就开始酝酿免费师范制度了,因为他出生在教育世家嘛,爷爷、父母都是当老师的,对中国教育的现实他非常了解,所以我在座谈会上的建议,刚好契合了他的想法了。”顾明远说。
2006年11月20日,另一场关于高等教育的座谈会在中南海举行,仍然是温家宝总理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回忆,在与专家们的座谈中,温家宝反复提及的是要提高中国教育普及水平、把农村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创新,保障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
谈松华至今还记得,温总理言语里提得最多的词是“公平”。
温总理的提议得到了教育部和部属师范大学的高度重视。从2006年11月到12月,教育部和相关学校开始讨论修改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方案和招生、培养、就业等有关政策。
温家宝在公开场合再次提及免费教育是在东北师范大学。今年2月4日下午,到长春参加亚洲冬季运动会闭幕式的温家宝突然出现在了东北师范大学校园里。
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温总理在参观了中药化学实验室、基因工程中试实验室后,走到了图书馆,看到有很多学生假期未回家在图书馆看书,就走了进去,很高兴说要跟学生座谈一下,现场学生哗的一下就围上来了。
温家宝说,我现在想征求一下你们的意见,国家准备今年在6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还给生活补助费,但有一个要求,必须从教当老师。如果你们同意,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我就要讲了。
学生们都鼓起掌来:“同意。”
史宁中说,他们主要的困难是和地方政府沟通,让学生毕业后保证给他工作岗位定编制,另外就是对这些免费师范学生的培养模式,后来决定这些学生毕业工作的同时,可以在岗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让他们成为未来的教育家。
3月2日,国务委员陈至立主持召开会议,听取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汇报。免费师范教育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得到确定。
3月5日下午,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正式宣布,“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一石激起千层浪。久违的“免费”二字,终于重新回到公众视野。
5月16日,教育部、财政部、中央编办、人事部联合发布《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决定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随后,一切顺理成章。9月,许多来自西部地区的大孩子们背着简单的行李,出现在北师大、华东师大等6所师范大学校园里。
10933名被录取者已和高校、家乡政府签署协议,承诺毕业后在教育行业内工作10年,其中去到县级以下初中和小学服务2年。被录取者免收学费、学杂费、住宿费,每月还可以领到400元生活费。这些免费师范生本科毕业后,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读教育学硕士。
从教育部公布的结果来看,免费师范教育的回归确实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在中西部地区,6所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提档线平均高出省重点线约30分;各省录取的免费师范生平均成绩高出省重点线约41.7分,免费师范生生源质量总体好于往年。
“如果没有免费师范政策出台,我可能就上不了大学了。”19岁的武汉女孩王潇,父母都是下岗职工,家境困难。在收到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录取通知书当晚,她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给温家宝总理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张英 张怡微)
免费师范教育的实施是对整个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纠偏。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当中,师范大学经历扩招、学校合并,大多数地方都是把当地原有的师范院校合并成一个综合性大学。这些追求研究性、综合性的大学一窝蜂地放弃师范教育。师范教育的功能和位置极大地边缘化了。
此时,师范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不再由国家免费培养,不再是由国家负责分配工作,师范教育不像1980年代以前对中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师范教育的培养体系更加多样化,不限于纯粹由师范院校来培养,通过建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上岗资格制度,北大、清华毕业的学生也可以来当教师。
所以这个体系1990年代末以后被破坏,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原来的体系存在的前提也发生了变化,就是这一轮高校扩招、合并当中不切实际的追求大学校高学历,这个是更为根本的。
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基层教师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我们培养重心提高,对小学教师要求有大专学历,中师一级院校被大量取消。学历提高以后,大专毕业生很难下到农村小学,因为他有了大专学历,他在大城市上了学,再想让他留到最偏僻、最边远的基层这是很困难的,能够在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都是本土的教师。
那些大量撤并中师的省份的贫困边远地区、农村基层的小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在这个背景下,温总理重新提出来要恢复师范教育的属性,师范教育培养出最好的学生,能够提高教师质量,所以这个政策的针对性和问题都是非常清晰、明确的。
问题关键在于:师范生免费制度是否应该首先在6所师范大学部属高校进行?新疆的学生在北京、上海接受师范教育,如果能够回新疆留在乌鲁木齐,或者留在某一个地级市重点学校,他不可能到边远地区的教学点上去。如果这次进行免费师范生教育的是青海师范大学、兰州师范大学,或者是天水师范学院,那学生就能够真正下到地方的基层了。
中央第一批选择6所教育部属师范院校,是因为操作比较容易,用的是中央财政的钱。中央希望这个政策能产生一定的示范性,希望各个省能用地方财政也推进免费师范教育。我最近刚从杭州回来,浙江就决定今年在浙江推行省属师范院校的免费生政策。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地方政府要有一定的财力,因为省属高校是由地方财政来支持的。
但在最贫困最需要基层教师的西部地区,尤其是甘肃、青海、新疆、贵州、陕西,地方财政没有能力实行免费师范教育。所以这个政策要真正收到实效,恐怕还应该由中央对这些省份进行财政转移支付,要有跟进的措施。
至于10年合同服务期,不能长短论。10年中规定有2年必须在农村小学,这才是这个制度的重心所在。因为真正短缺老师的是农村基层的小学,但因为你在北京上海培养,所以不大可能到基层去当农村小学老师,最多能到中心学校就很不错了。
如果这个制度是在西部地区的师范大学,那吸引力会更强。西部地区大学贫困生的面积之大,像青海的师范大学,百分之五十的学生都是贫困生,如果给他们这样的免费师范制度,还解决工作,我想效果会更好。(采访整理 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