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届奥运会开幕式记忆尤深,当时我在奥林匹克绿色家园媒体村住宿服务团队驻扎的大本营,和所有的志愿者们一起通过电视看开幕式。虽然没有能去现场,但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认为自己就是奥运的一部分。四年过去了,又是一届奥运会,感觉就是一个轮回,我们已经改变了许多,但有些感受、有些感动却永远没有变。

闹铃不给力,起晚了,打开CCTV高清频道,第一眼就看到了憨豆先生,真是太欢乐了。

接下来的《网络时代》这一章节中,开幕式导演团队试图通过一个爱情故事将英国生活展示给世界:英式住宅、英国地铁、酒吧文化,甚至包括一辆英国知名品牌汽车迷你库珀(mini cooper)。周六晚上,爸爸妈妈在家里看电视,十来岁的儿子在打电脑游戏。女儿琼准备出门跳舞。在地铁里,她看到一个男孩,一见钟情。但是这个男孩坐在另外一辆地铁上。她把手机丢了,男孩碰巧捡到了。他在一家又一家的酒吧里找寻着她……酒吧里播放着各个年代的流行歌曲,浪漫的爱情故事通过英式情调慢慢展开。故事的结尾,男孩和女孩通过社交网络取得了联系。因为著名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网络。

比较有印象的一个片段你是开幕式导演团队事先向观众征集了他们想念和怀念的人的照片。开幕式现场,成千上万的电子照片在开幕式现场大屏幕上展现。全场观众与演员们一起怀念那些当晚无法在自己身边的人。我想这也是奥运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吧,这种关怀并不需要花太多的钱,而用最简单的方式就可以表达和展示不一样的价值和理念。 这与天朝奥运开幕式多少有些不同,这场开幕式的基本元素是人,落脚点是人,不是国家,文化,理念这些空虚的概念。开幕式上场中心的草坪上,一群羊正在悠闲地吃着草,毫不顾忌现场的狂嗨气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令人莞尔。

纵观这场开幕式,引用网友的评论说:“这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表演,而是他们自己开的party,一片自high。”尽管从排场、从壮观程度和震撼程度方面远远不如北京奥运会,但如果从西方人的视角来看,未必就这么糟。张艺谋的恢宏叙事与博伊尔的英伦范的确区别很大。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可以算作一台晚会的话,那么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则更像一台戏剧。前者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整齐划一,一丝不苟,宏大场面,注重仪式感及集体意识;后者留给我们的则是注重展示历史的进程,突显平民化,表达个人信仰及人文情怀。在英国,没人想让伦敦奥运开幕式与气派奢华又整齐划一的北京奥运开幕式相比。英国人想要展示一个充满包容精神和民族个性的开幕“秀”。

场内场外看开幕式:政府给予首相副首相财政文化防卫大臣等在内一共9名国家高层使用奥运专用车道的特权。引来民众一片反对呼声。顶不住压力的卡梅伦今天只好下令,他,和所有议员官员,一律不准坐专车去看奥运! 一律坐公交地铁!这下好了,一帮子议员纷纷表示,md 不陪你去看开幕式了,我们自己在家看直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