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5日,在甘肃青城镇苇茨湾村黄河东岸龙头堡子山下的3座土坟前,分别竖起了“闯王李自成之墓”及“闯王卫士之墓”的墓碑。这成为全国继湖北通城县、通山县和湖南石门县夹山寺之后的第四个“闯王之墓”,使得此前曾在史学界引起轰动的“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之说再次引起了各方关注。
一、关于《李氏家谱》
李自成归隐甘肃青城这一观点的提出,很重要的依据是在青城镇苇茨湾村李文生家里发现的一本《李氏家谱》,该家谱经有关专家鉴定,排除了家谱为当今人所伪造的可能。《李氏家谱》总共21页,其后附3页空纸。
据藏者李文生介绍,现存的家谱是其“祖祖太爷所抄李延恩修订的家谱,前面的序言一字不差,一模一样,后面的祖先们的排名就有些不一样了”,其抄写年代为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根据该家谱里的描述,李氏的原始家谱是李自成的叔父李斌写的,后被遗失,李斌的孙子李延恩“访问数十年,杳无音信,忽遇老四房十一世孙有根基一本,随述家谱,遗于后裔,世世再无损矣”。
家谱中虽然其中没有关于李自成到过青城镇的明确记载,但是却写到了很多关于李自成的情况。家谱中记载:“(李)虹,原配徐氏,生子曰自成,分居赵家村管业。因他闯乱国事,合家各移逃性命,与大明江山亡矣。”“乱闯国事”、“大明江山亡矣”证明了该家谱所记之李自成,确实为历史上推翻明王朝的“闯王”李自成。
家谱在序言中多次提及李自成起义之事并为之辩解:“李斌提笔集祯祥,祖德厚重在朝刚。家兄李正为御史,谁想半世失荣昌。不知祖父无厚德,还是大明气数亡。大明江山十七世,至因崇祯丧天榜。非我侄子闯国乱,魅星降在他身上。布衣起兵是天降,魅星下凡结成党。先损黎民国主亡,大明大业二百七,零有七年立罕王,大清一统国又兴,吴三桂苦用心。可怜侄子李自成,非是恶心害家庭,也非官贵害黎民,此是天命到如今。”
在以往关于李自成归宿问题的各种说法的讨论中,人们更多的关注到了李自成本人,而对其家族史的研究却不够多,在湖南通山、石门等被认为李自成最终归宿地,也没有能够找到关于李自成家族方面的准确文献来佐证。故《李氏家谱》的研究对于李自成归宿问题很有参考价值。
《李氏家谱》记载李自成的爷爷与李斌之父是亲兄弟,李斌的父亲和叔父“家住陕西龙门县徐家泉”,到了李斌兄弟三人, 才分别流移, 离开了本籍。而李斌移于甘肃兰州府皋兰县一条城洛家庄子居家落业。而“一条城”正是现甘肃省榆中县青城镇。青城镇原属皋兰县。青城镇从宋仁宗元年间修筑城池,明代又设守备府,新旧城连在一起,形状为长条形,故在很长时间里被当地人称作“一条城”或“条城”。
《李氏家谱》有两个记载值得注意:一是序言中一段话,“且说吴三贵(桂)将自成追赶到云南口子罗共(公)山下,自成单人独马,急时无力,三贵(桂)也如此。自成曰:仁兄速回京地,九龙正位无臣无主,大业在你,杀死愚弟何以足乎!将话言讫,三贵(桂)俱礼勒马,急回,不知下事如何。”虽然家谱没有明确记载关于李自成在青城的任何事情,但是从这一段话中证明李自成应该到过青城并见过了李斌,因为当时李斌移居甘肃并最终到青城以后,家谱的写作始终是在青城进行的。如果李斌没有与李自成有过交往,是不可能凭空编撰出这样一段对话。
二是顺治四年二月间,李自文投奔钱州(即陕西乾州,今乾县),因为“此地有从兄自成积下金银铜钱四库,望切此事”。这是家谱中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李自文去寻“自成”积下金银铜钱四库,这证明李自成和移居青城的家属保持过联系,“望切此事”很像是李自成叮嘱过的话。
通过《李氏家谱》中关于李自成的相关记载,可以证明李自成与青城的李氏家族确有亲属关系并且到过青城。
二、李氏后人的祭祀活动和青城镇民众的口头传说
在历史史料的研究中,传世文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对于文化风俗所反映的历史以及人们口耳相传的历史也应当批判的加以利用和分析,这对于历史的理解往往会有很大的帮助。
苇茨湾村位于青城镇的最上端、黄河南岸的河湾里,此地山势像一条蟠龙,龙嘴伸入黄河之中。龙头之上有一个本村李氏家族修筑的堡子,所以叫龙头堡。被认为是李自成的墓,就在龙头堡下龙脖子的部位。一共有三个墓堆,据说前冢为主,后二冢为跟班,呈品字形分布。坟冢的座向,按风水说属“乾山震向”,即真龙天子之墓,该墓很隐蔽。在青城镇苇茨湾村李氏家族一直保持着每年清明节祭祀祖先的传统,据说每次祭祀都是偷偷的进行,从不公开。李家族人当时还在家庙里立“倒李木”,木头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意思是警示后人世世代代不能再造反。
一些老人回忆说,小时候去祭祀时大人们只是说他们的祖先是“皇上先人”,这是家族内的事,不允许外传。李氏家族代代口耳相传顺治五年李自成化装成和尚和两个随从来到这里投奔其堂兄李自盛。李自盛当年随其父李斌来到甘肃兰州,后在青城镇购置了宅院和多间房。期间李自成又离开了大宅院,在青城一个偏僻的山洞里避难,并在山下建房居住。这期间又离开过青城数年,最后又回到青城镇直至度完余生。
三、李自成与金县起义
李自成归隐于榆中,很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其在甘肃榆中起兵,他对于榆中的了解以及兵败后感情上的依托使他选择了归隐甘肃榆中。在清朝四处追捕下,他已经不可能回到家乡陕西省米脂县,故榆中县成了他归隐的最终选择。
李自成起义于甘肃省榆中县在很多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明史·绥寇纪略》:“国奉调遣过金县,兵哗,自成缚县令索饷,并杀国,遂反,会高迎祥自号‘闯王’,自成往从之”。而榆中当地的文献也多有记载。如《榆中纪事》记载,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2月)李自成为抗租而受官方缉捕,从家乡陕西米脂逃至甘肃张掖,加入明军,当了把总。当年冬随军行至榆中县,因其部下兵卒向县令讨要所欠军饷时,发生冲突,杀死县令和参军,遂反。此事,榆中旧县志中也有记载。而文献中提到的金县当为今甘肃榆中县无疑。因为榆中早在汉时就置,北魏废,金时置金州,明改为金县。
四、关于“青城归隐说”的疑问
有专家提到,从家谱的叙述看,关于李斌父子先到兰州又迁至青城安家,记载得十分详尽。李斌带领3个后人“父子阖家移于兰州府皋兰县水北门口袋巷子丰盛永官店住身,后住于彭义太宅内”。 但皋兰县是乾隆三年才设置的,但查阅《清史稿·地理志十一·甘肃条·兰州府条》:“乾隆三年……置皋兰县为府治,”因此这个家谱存在很大问题,其记载内容的真实性应该受到质疑。
对于这个问题,藏者李文生已经谈到该家谱是李延恩于民国三年抄写修订的家谱,对于家谱,后人往往会进行适当的补充和修改,故“皋兰县”可能正是这个时候随着新地名的出现而改,但所指地方没有任何变化和异议。“皋兰”二字早在汉朝就因皋兰山在附近而指代现皋兰县及周边部分地区。李文生也谈到“后面的祖先们的排名就有些不一样了”,但是从记事的严谨性方面去考虑,后人应该不会在修补家谱时无缘无故加入一个不属于家族的人并为之设置大量相关的经历。
五、李自成归隐甘肃青城说的探讨
《李氏家谱》是关于研究李自成归宿问题方面的珍贵文字材料。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做家谱的传统,特别是宗法制的影响,对于家谱的内容往往力求准确,写作通常是严谨而认真的,其重视程度在家族人来看应是相当高。从这个角度分析,没有谁愿意在“株连九族”的社会去把一个和自己家族无关的所谓“朝廷侵犯”列入家谱中。故《李氏家谱》作为李自成归隐青城的重要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于李自成归宿问题,目前最可信的是死于湖南通山县九宫山。清朝英王阿济格是奉命专力追击和歼灭李自成的清军统帅,他首先向朝廷奏报李自成死于九宫山。他说:“贼兵尽力穷,窜入九宫山。随于山中遍索自成不得,又四出搜缉。有降卒及被擒贼兵,俱言自成窜走时携身步卒仅二十人,为村民所困,不得脱,遂自缢死。因遣素识自成者往认其尸,尸朽莫辨。或存或亡,俟就彼(处)再行察访。”(《顺治实录》卷十八)。
从该材料中,可以明显看出李自成之死并非阿济格亲眼所见,他因“尸朽莫辨”也提出“或存或亡”的推测。后来也没有人亲口承认李自成死于自己之手,只是有各种所谓当地村民的各种说法。故通山九宫山被害说不是无可置疑的,这也给李自成的归隐提供了可能性。
常福元先生在《关于李自成归隐甘肃青城问题的探讨》中也谈到了李自成归隐青城的可能性。当时清朝的注意力在南方,西北是清人统治的薄弱地区,因而李自成兵败后会选择西北落脚,而且李自成了解甘肃榆中的人情地理,有一定的人事基础。另外,他认为,青城有奇人隐士生存的历史,也有利于隐居的环境,并且青城李氏多,李自成可以得到族人的掩护照顾。
对于青城归隐说,目前还需要对于《李氏家谱》作进一步研究。地域史学研究者曾万谦走访时得知甘肃白银武川也有一本《李氏家谱》,并得知白银的李氏也是从条城迁过去的,但这本家谱一直没有找到。如果两个家谱能互相对证,则对李自成青城归隐说将有很大的帮助。此外,青城镇苇茨湾村的那三座坟墓,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据当地传说当时随葬了李自成随身带的玉玺、宝剑和化缘的钵,如果有朝一日能够打开墓葬,那么李自成是否归隐于甘肃省榆中县青城镇的问题也许将得到最终的解答。
参考文献:
金吉泰:《李自成的最后归宿在甘肃青城》,《丝绸之路》2006年8期。
马海平,高锦花:《关于李自成归宿问题论争的思考》,《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8卷6期。
姚雪垠:《李自成的归宿问题》,《李自成殉难于湖北通山史证》,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
银鑫、路远:《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 《兰州晚报》2005年8月5日。
常福元:《李自成陕北史事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