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2日,在兰大附中全市教学开放周活动中,我与北京第十八中学文东明老师一起同课异构了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抗日战争》。还记得2012年4月,入职仅有半年多的我,第一次登上全市教学开放周的讲台。时隔6年,再次站在同样的讲台上,感触颇深。

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感觉难度很大。抗日战争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事件,如果仅仅基于教材的框架、教材的内容,从“全民族抗战”“日军滔天罪行”“走向胜利”三个部分展开教学,很难引发学生探究兴趣,也很难体现公开课应有的创新性。我回想起曾经参观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时看到过不少有关兰州抗战的史实。于是我利用周末时间再次前往参观,搜集了大量兰州抗战的材料,也坚定了用地方史来凸显本课特色的决心。

地方史材料有了,如何构建起这节课的框架依然是难题。如果没有一个新颖的角度和独特的思路,再多的材料也无济于事。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几天,我上下班改骑行为步行,边走边思索,不断冒出想法,不断否定想法。终于,在一次中午下班回家走到邮电大楼天桥时(难忘的地点),我想出了用再次解读抗战“时间”“事件”“人物”的教学思路。下午和学科组老师交流时,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支持。

整节课的教学以兰州中山桥与抗战的故事导入,从构成历史事件的三个基本要素“时间、事件、人物”入手,分别进行深入解读。第一部分,“再看抗战时间”,以14年抗战概念为切入点,着重探究1931--1937抗战;第二部分,“再读抗战事件”,重点讲解兰州抗战史实,并从中概括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第三部分,“再识抗战人物”,从甘肃籍抗战人物事迹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以“以史为鉴展望未来”的话题收尾。

经过反复磨课,并进一步协调了地方史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关系后,最终这节课较为顺利地呈现给了前来听课的众多同行以及特邀专家北京师范大学郑林教授(亦是我大学老师)。我个人对这节课的设计还是基本满意的,一方面通过地方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了更多地体验感;另一方面,虽然没有按照教材内容来设计,但通过新材料的挖掘、问题的探究,基本上落实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反思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首先,整节课的立意还是不够突出,“时间”“事件”“人物”的结构较分散,无法提炼出清晰的主线。在备课过程中,这一问题其实也始终困扰着我。兰州毕竟是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城市,很难梳理呈现出一条能基本贯穿中国抗战全貌的线索。为了弥补这个局限,我在课堂教学中专门让学生对照课本概括了中国抗战的重大事件,但这种处理还是显得过于简单随意。其次,学生讨论探究的问题与重难点内容并没有做到很好的统一。这节课我拟定的教学重点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唯一设计的学生合作讨论探究的问题是局部抗战的特点。最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还是不够。我的课整体上很平静,也没有起伏,这其实也是我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顽疾”。相比之下,文东明老师设计了让学生上台写出自己对抗战精神的理解并进行阐述,给学生很多发言表达的机会,而且能用个人情感、语气打动学生,极具感染力。

如果说2012年的那次公开课是我作为一名新教师的“亮相课”,那么这次公开课就是经过这6年在兰大附中这个平台上专业成长发展的一次“汇报课”。我也希望能带着这次公开课的收获和问题,砥砺前行,经过接下来一个阶段的成长,能够拿出一堂让我自己更满意的、属于我的“展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