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20日,利用一个难得可以自由支配的周末时间,我对班上的几位学生进行了家访。当班主任以来,为数不多的几次家访让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与家庭环境、父母教育关系密不可分。当你真正走进学生家中,了解他的成长经历,才能理解为什么在学校孩子会有这样那样的表现,才有可能开展个性化的教育。
在小张家里,他父亲说:“在我小时候,我父亲在家里的地位非常高,始终是以一个威严的形象出现的。我们见到父亲的时候,都很害怕。正是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下,我们与父亲无法平等地交流,很多事情也是由父亲做决定,我们只是一个执行者。我觉得自己现在比较优柔寡断,缺乏雷厉风行的作风,很大程度上都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我觉得一定不能把这样一种教育模式带给下一代。所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尽量做到与孩子平等交流,不在家里摆出父亲的架子,给予孩子很大的自由空间。”他父亲的这番话,直到现在还萦绕在我耳旁。有这样一位善于反思的家长,孩子怎能不健康成长?
小王的母亲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是对孩子的教育非常用心。母亲拿出了一本她坚持记录了多年的笔记本,我打开一看,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孩子每次考试的成绩、名次都有详细的记录。能够坚持十多年,记录见证孩子成长发展的一个方面,真的令人敬佩。母亲说,她还把这本笔记本誊抄了一份,等到孩子考上大学以后,就可以把一本送给孩子,另外一本留给自己做纪念。一本薄薄的笔记本,承载着的确是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注和深深的爱。
小李的数学一直是她最薄弱的学科,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从小学开始她对数学就失去了兴趣,原因是小学的数学老师在教育教学问题的处理上有欠缺的地方,她的几位小学同学数学成绩都一直不大好。这也再次印证了启蒙教师的重要性。回想自己的小学经历,正是遇到了一位优秀的班主任——特级教师徐致珍老师,她培养了我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我在求学道路上顺利了许多。如今,每到过年,我都会联系一些小学同学去看望已经退休的徐老师。我们是她带出的最后一届学生,她依然能够记得我们的名字,依然在关注我们的成长。我们这一届学生,大部分都考进了自己心仪的大学。
小郑在一岁时父母就离异了,她从小就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直到现在。据她母亲讲,因为离异时孩子还小,所以这并没有给孩子太多心理的阴影。现在孩子长大了,母亲也能够认真给孩子解释当初为什么和她爸爸离婚。小郑自己也能理解,还时常宽慰母亲。在学校,小郑一直表现得很低调,很内向。在众人面前不善于表现自己,处处显得十分腼腆和拘谨。周末自己一个人宅在家里,也不愿意出门。除了和自己关系特别要好的朋友外,和其他同学聊天她也觉得没有太多话题。她在性格上的这一特点,在我看来还是与小时候父母离异有很大关系。虽然父母离异时孩子尚小,但是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给孩子的性格带来了很大影响。母亲即使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上投入再多,也无法替代父亲的角色。自小郑上初中以来,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向孩子讲述一些媒体上看到的负面新闻,以此告诫女儿要有安全意识,要学会防范,保护自己。母亲也希望孩子能够在本地上大学,这样她也好放心。很显然,这是站在女性的角度给予孩子的一种教育方式。孩子长期在这样一种只有母亲教育的环境下,很容易出现对周边人的陌生感、对所处环境的淡漠感。在校园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小郑这一弱点可能不会有太多的体现,也不会给她的生活带来太多的影响。但一旦脱离校园环境,面对社会,她必须要做出更多的改变。
在家访中,我觉得老师应该做一个倾听者,多提问,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和家长的教育方式。离开了学校这一环境,老师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尽量避免始终围绕学习成绩来聊。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融洽的家访环境,达到家访的真正目的——了解学生,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