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与纳粹主义》一书的作者恩佐•克罗迪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欧洲现代史教授,长期从事德国纳粹主义的研究,其重要著作有《两个德国的历史》、《纳粹德国》、《纳粹主义和德国社会》等。在本书中,作者集中论述了纳粹体系的本质及其内部的原动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对纳粹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于我们认识纳粹主义、理解纳粹主义都是有相当大的启迪作用,而且在当今了解希特勒和纳粹主义的崛起,仍然是我们理解今日德国、今日欧洲和今日世界的关键。

作者在前言中就指出,纳粹主义的崛起并非一个偶然事件,纳粹主义的胜利应该被看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余波未息、日耳曼帝国危机四伏之际德国民主化进程的失败。导致这次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凡尔赛达成的和平解决方案。这一和平方案成为建立魏玛民主的一个最严重的障碍,它不仅让德国遭受割地之辱,而且让它承受了难以忍受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即战争赔款),还有各种军事制裁(如废弃招募军队制度,削弱武装力量以及在莱茵地区实行军事管制)。而且,德国的民主机制本来就不堪一击,又屡遭政治打击,自从德国各州统一并创立第二帝国以来,政治体制的问题多多,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紧张,这就让社会民族主义(纳粹主义)钻了空子。除此之外,纳粹主义还利用了德国决心在国际上谋求地位的心理。从整个欧洲的进程来看,纳粹主义称王称霸的野心分裂了欧洲大陆的整体,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打乱了整个世界的格局。在两战期间欧洲出现了具有法西斯主义本质的极权主义国家,极权主义在德国不可动摇地建立起来,并在1934年至1938年间不折不扣地巩固下来。这一过程的发生,借助了各种镇压工具以及扎根于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强大意识形态,导致德国一步步走向独裁的统治,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全书结构清晰,前半部分基本上围绕纳粹主义在德国的崛起、发展并最终得以实施独裁统治为线索。作者首先分析了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的危机,认为纳粹主义借用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力量,把社会上各种具有反叛倾向和极度反民主潜流的政治势力统一起来。而此时,由于政治、经济危机的逐步升级,制造业萎缩,失业率大增,严重影响了经济文化生活,人们普遍感到危在旦夕,这使得政治投机能够唾手可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高举反犹的旗帜,吸引了不少政治势力的支持,传统政治党派纷纷倒台。然后作者阐述了纳粹主义是如何一步一步的建立起独裁统治的,即通过与传统右翼的各种力量寻求结盟,让魏玛各党派的反对力量沉默,让其内部最极端的狂热分子的反抗不复存在,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着手解散联邦结构,把权力一步步集中到元首的手中。作者指出,“国会纵火案”后,公民权利被剥夺、控制国家与社会的每个角落的权力高度集中以及立法权力在更强大的行政力面前节节败退,这三个关键因素在政治和宪法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应该予以考虑。纳粹党一方面在化解旧的体制,一方面又在试图建立以元首为最高领袖的等级森严的新极权主义的国家。他们垄断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和行政权力,控制了舆论,通过清洗运动最终得到了国防军的绝对忠诚。独裁统治在德国逐步建立起来。

接着,作者从多方面展现了纳粹独裁统治建立起来后利用各种恐怖工具和宣传手段对人民的迫害,对社会思想的压制。纳粹党上台后就将敌人确定为布尔什维克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犹太主义。纳粹政权重组警察部门与保安部门,完成了地区性警察的领地合并与警察最终附属于党卫军的过程,他们使用惨无人道的方法和警察机构,滥施权力,对资讯、文化、和集体行为严加控制,进行审查,迫使平民百姓惟命是听。最后作者深刻分析了纳粹宣传的“民族共同体”以及其种族主义。纳粹政权用欺骗的方式宣传其“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以便借集体力量来统一民众的内聚力,行使所谓的集体制裁。“民族共同体”刻意制造一种自身与“圈外人”的冲突,使“民族共同体”享受到安全感与优越感,从而为种族歧视辩护。1935年希特勒颁布的纽伦堡法全面否定了犹太人的公民权,但是种族歧视很快得以升级,并最终发展成大屠杀政策,以1938年“碎玫瑰之夜”为高潮。

本书后半部分则围绕纳粹在二战前后的活动来分析纳粹主义从巅峰到败落的过程。纳粹政权在战前积极重整劳工和军备,成立了“德国劳工联盟”来动员工人阶级,把工人的主动性置于宣传之下,置于纳粹政权总目标之下,通过表象上失业率实质性的下降把通过军事经费开支而复苏的经济现象遮蔽起来。“四年计划”的提出加速了军备的重整,并且在政治和行政管理部门重新分配权力,为战争作最充分的动员和准备。1938年至1939年,德国打着创建“日耳曼帝国”的幌子合并其疆界以外的民族社会,如奥地利和捷克境内的苏台徳区。同时制定了所谓的“欧洲新秩序”,争取有利于第三帝国的欧洲大陆的支持,对占领的欧洲地区行大规模摧残,推行“欧洲的德意志化”,由于西方的姑息迁就,纳粹于1942年主宰了欧洲大陆。

纳粹政权制定了全面战争纪律,警察政权、宣传攻势和死板的社会政策成为维持战争的最大保证,他们依靠掠夺被占领土积累货存,妇女被动员参与义务劳动。作者指出大后方之所以没有垮掉,主要是由于牢固的社会和政治的通力合作,意识形态发挥了主要作用。但是最初的节节胜利过后,战争拖延下来,战争带来的牺牲对人们造成了冲击,空中大规模轰炸带来了恐惧和破坏,前线战事逆转流言四起,德国人对纳粹政权开始产生信任危机,最后对战争事业的“正义”产生了怀疑。最终德国没有能够实现“全面战争”的计划,而是以全面失败结束了这场最残酷的战争。纽伦堡裁决是对纳粹政权的总体谴责,标志着一种历史性的合法清算的开始,这种清算直到今天也还远远没有结果。

作者在书中用一个专门的章节来论述纳粹的集中营和种族灭绝政策。集中营是纳粹主义摧垮整个民众并消灭数百万被占领土上的犹太人、完成它的殖民计划和确保日耳曼种族的权利的工具。它在纳粹掌握政权后就产生了,并且在初期只是作为一种权力的象征,“碎玻璃之夜”后数以万计的犹太人被送进集中营,使集中营早早成为纳粹用来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一种罪恶的方式。战争爆发后集中营激增,而且在纳粹权力体系中获得了管理自治权,集中营成了一座暴力学校。1942年集中营角色发生变化,党卫军全权接管了集中营,犯人被用作强制劳工,并且开始进行医学试验,对犹太人进行了极其不人道的肉体灭绝。这一方面建立在对低等民族低等价值的假设上,另一方面建立在声称日耳曼人高人一等的基础上。这也正是这场战争格外残暴的原因。

对于纳粹主义的产生,作者的视野相当广阔,把它放在一个大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多方面多角度,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以往我们考察一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往往只是简单的从其直接原因和社会背景中寻求答案。但是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历史都是世界历史发展大潮的组成部分,它身上都刻着时代的烙印。此外,历史事件也是在一定条件下由偶然和必然相结合的产物。纳粹主义就是在各种复杂的局面中孕育并且逐渐发展壮大并达到顶峰的。当时希特勒纳粹党打出的“社会主义”即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旗号和“工人政党”的招牌,迎合了战后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期间中下层民众要求变革社会的愿望,因此在国会选举中获得了这一阶层和部分落后工人的选票。而且,希特勒上台执政,其关键的一步是取决于统治阶级权势集团的支持。希特勒纳粹党宣扬的“极端民族主义”,特别符合战后金融垄断资本复仇和对外扩张侵略的欲望。这是二者结盟的共同基础。在工人运动高涨而又没有强大到足以克服统治阶级的一切反动企图,并严重威胁资产阶级统治、资产阶级政党丧失群众支持的政治危机情况下,统治阶级权势人物认为,希特勒纳粹党既得到群众选票支持,有利于稳定统治,同时又主张对外侵略扩张,能够实现其称霸欧洲和世界的野心,因此在众多选择中,最后决定扶植希特勒纳粹党上台执政。

通过本书,让我对纳粹党统治时期德国的状况也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由于纳粹党在军备工业恶性膨胀、消费工业倍受忽视的情况下,大力推进经济战备军事化,因此,纳粹党的政策在实际生活中并未给德国广大民众带来什么实际利益。在整个纳粹党统治期间,德国工人的计量名义工资指数始终低于1929年世界经济爆发前的水平。但是,同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期相比,德国民众获得了工作,加上延长工时和同一家庭成员参加工作的人数增加,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由于法西斯德国战争经济快速增长,使得从独立经营者地位中沉沦下去的人和从乡村流入城市的人员,因战争掠夺来的“收入”增加和生活条件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一时使他们个人因经济结构变化所必须付出的牺牲而减少,因而他们也普遍地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变化的法西斯社会。

关于民众为什么能够顺从纳粹政权的极权主义统治,我觉得希特勒上台后通过实施笼络蛊惑社会政策,使当时的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平等”和社会地位“提高”的错觉,并未感觉到受到一种残暴的独裁政权的统治,而是生活在一个无阶级的社会。纳粹党实施的恐怖镇压与笼络蛊惑的社会政策,使民众对法西斯制度发泄道德愤怒的政治活动余地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广大民众顺从和狂热地支持纳粹党政权对内政策和对外扩张政策,使得纳粹党统治下很难发生大规模的群众反抗运动。尽管在纳粹党统治的不同时期,发生过以工人阶级政党即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为中坚力量的反法西斯抵抗斗争,波及德国社会各阶层,包括知识界、宗教界、军界等进行的各种抵抗活动,与法西斯独裁统治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斗争,但是德国反法西斯抵抗斗争具有间或性和分散性的特征,在德国并未形成统一的反法西斯抵抗运动。

最后,在我们对纳粹主义所犯下的罪行进行谴责的同时,也要深思这段历史给人类的教训。作者在书中写到:“犹太人的悲剧引发了许多问题----不仅对历史学家如此,人类的良心也必须面对----最主要的问题是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阻止德国人的破坏行径……使人产生不安的怀疑,就是权力带来的利益和战略上的算计阻止了人们反对谋杀计划。”只有我们真正的剖析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犯过的错误,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研究纳粹主义,不仅仅对德国、对欧洲的发展有深刻的认识,而且对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这个视角来看,这本书留给我们的除了文字本身所传达的信息外,更多的是看待历史的视角和态度。

参考书目:
1.《德国通向希特勒独裁之路》,[德]海因茨•赫内,商务印书馆,1987年
2.《纳粹德国的兴亡》,[德]托尔斯腾•克尔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