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参加兰州三十三中教育集团教师沙龙活动,聆听了兰州市优秀班主任高万泰老师做的《且行且思——我的班主任工作》主题讲座,高老师回顾了自己从农村初级中学到县属中学再到兰大附中这一路走来的班主任工作,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感悟,让我受益匪浅。结合讲座内容,谈谈我的体会和收获。
一、从常规性到技术性再到艺术性是班主任成长必经之路
高老师在总结自己在农村初级中学三年的收获与感悟时,指出当时的班主任工作仅以守、管乃至体罚为主,几乎没有什么方法,更谈不上艺术。环境和条件的局限,留下了诸多遗憾。
这让我想起了我带的第一届毕业生(2015届高三10班)。当时我是第一次把一个班的学生完整地从高一带到高三。由于缺少经验,底气不足,生怕自己在学生面前失去权威性,三年的班主任工作基本上都是在围绕“常规管理”进行。盯迟到、盯课堂、盯作业,我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与实践,基本上都停留在“能管住”学生的层面。严厉的管理直接导致了师生矛盾的出现和激化。在学生高三毕业时,我曾感慨,如果再多带学生半学期,可能学生们就要“起义”,“推翻”我这个班主任了。而带完第一届学生,让我感到最遗憾的是,有些学生是带着对我的“恨”毕业的。我作为班主任,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没有真正帮助每个个体获得成长与进步。我把自己置身于班级之外,以“管理者”的姿态面对学生,最后带着那看似“辉煌”的高考成绩数据结束了第一轮次的带班经历。
高老师在1996届学生毕业20周年聚会上的讲话,其实也是我想对我带的第一届学生说的话:“我要感谢你们,当你们面对比自己年长不了多少的我时,用宽容包涵了刚刚踏上讲台的我,没有为难我,更没有挑剔、指责我。正是你们的这种宽容和理解,给了我更多的自信,让我不断地努力并提升自己!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给你们的绝不是那种粗暴和浅薄的教育。”
高老师在班主任工作前三年的“遗憾”能让我产生共鸣,我想,这应该是个共性现象。在班主任工作最开始的几年,仅仅关注班级常规管理的“常规性”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当我们走过这个阶段,才能够向“技术性”甚至“艺术性”的方向去前行。
二、文化建设要着眼于细节,班级发展要依托于活动
高老师在讲座中,介绍了自己班级管理的一些具体做法,包括开学建学生档案,隆重介绍任课教师;民主竞选班长,定期集体评价;早晨从名言警句开始;每天早自习前宣誓;投票选班歌;填写承诺书;定期搞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早晨从名言警句开始”为例,每天由一名学生负责在黑板上写下最能激励自己的一句名人名言,三年下来,一本《名人名言》的书籍已经被学生翻烂。但那一句句写在黑板上、挂在墙壁上的名言警句,成为了许多孩子前行的动力。从名言警句,到每天宣誓,到课桌上的承诺书,高老师的励志教育落实在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学生的每一天生活。这让我意识到,班级文化建设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不是几次主题班会,不是几次文化墙布置,而是着眼于细节。润物细无声,最是能致远。
班级活动的开展,无疑是最能促进集体发展的。在兰大附中,很多优秀班主任几乎都是将班级活动的开展作为凝聚集体力量、推动班级发展的重要方式。在这些班主任所带的班级中,我能强烈地感受到每个学生身上的蓬勃朝气和对班集体强烈的责任感。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班主任的经验,我在带2019届高三7班时,组织开展了参观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城市规划馆、甘肃省科技馆、金城关文化博览园的研学活动;素质拓展活动;集体烧烤活动;集体生日会等。从这些班级活动的开展中,我收获了班主任工作从未有过的快乐体验和幸福成就,班集体也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勤于阅读、乐于写作、善于反思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高万泰老师自2011年开通新浪博客以来,坚持教育叙事写作,七年多写了1003篇文章,150多万字,博客点击量六十多万次。我是一名博客爱好者,更是高老师博客的忠实粉丝。每当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遇到困惑,总是能从他的博文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他坚持更新博文的毅力更是让我敬佩。2016年,《德育报》“班主任之星”栏目以整版的内容刊登了高老师的《且行且思——我的成长之路》总结与反思报道。我有幸作为同事代表,分享了在和高万泰老师共事时从他身上学到的点滴。
值得我敬佩的,不仅仅是他坚持更新博文的毅力,更是博文中处处体现出的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用心投入与细心思考。关注他博客的朋友都会发现,他的博文记述的大多是日常班主任工作中最微小、最细小的事。一节班会课,一次与学生的谈话,甚至一条发给家长的短信,都能成为一篇教育叙事的文章。这些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修饰,但正是这些真人、真事、真情,打动着我。每一篇叙事文章背后,我总是能看到一个个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或是有灿烂的笑容,或是有昂扬的斗志,或是有深沉的思索。高万泰老师既是这一个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亲历者。五年多的坚持,让高老师的叙事文章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于是,除了博客中展现的博文之外,高老师的博文不断被教育类的报刊杂志引用或转载,这更激励了高老师的叙写激情。尤其在去年寒假,高老师参与并完成了王维审老师组织的“寒假,你敢挑战吗”持续三十天的教育叙事活动,赢得了王老师及其他博友的点赞。我想这更得益于高老师对教育的那份执著与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钻研的深入,我们不难发现,高老师的思考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深刻,尤其是探索教育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安静。而这份安静,让他逐渐地接近了真教育的美。
高老师讲道:“教育叙事是对教育最真切、最有力和最深刻的反思。”虽然我的写作没有高老师坚持得好,但我也从写作中收获了很多。每每回看自己的班主任工作,那些文字就如同我走过的一个个脚印,让我觉得无比踏实。有时候为了保持博文的更新,苦于没有灵感、没有素材,这时候只能选择去阅读,从书籍中寻找灵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高老师说:“阅读与叙写是孪生兄弟。借助于广泛的阅读,叙写才会更有深度和力度。”我深以为然。
最后,谨以王维审老师《寻找不一样的教育》中的话与各位共勉:“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长时间的沉潜,没有写作,没有思考,没有文字的寄托,教师的灵魂会变得世俗,教师的世界会变得狭小。教师就会为生活所困,就会为利益所困,心情就无法舒展,心胸自然就会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