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至3月,各地陆陆续续迎来了市级以上规模的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在很多地区,这类考试被称为“一模”。而在兰州,多年以来这次“大考”一直被称为“第一次诊断考试”,简称“一诊”。我觉得命名“诊断”相对于“模拟”而言,更能凸显出这次考试的真正目的:诊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最近因为学校刚刚举行了高三第七次月考,紧接着第一次诊断考试又要来临,不少家长在和我交流时,都明显表现出对分数的异常敏感和巨大的心理焦虑。我对此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家长首先不能比孩子更敏感于分数的变化;多从成功中找原因,往往比从失败种找教训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斗志。其实很多家长问我孩子成绩时,我都以“波动”一词代替“退步”。还有家长问我,面对孩子成绩波动应该怎么办?其实家长并不需要干涉或者介入孩子的学习,除了继续做好平日的后勤保障外,在孩子心理疏导方面还是可以做足文章的。
在高考倒计时100天、诊断考试来临前,我觉得对于高三学生的心理疏导,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一、对诊断考试高度的重视,做到紧张而又不失慌乱。
由于高三学生已经经历过校内的多次月考,对考试的重视程度实际上是略有放松的。诊断考试是难得的锻炼学生面对重大考试时心态的机会,只有高度重视,才能让孩子经历很多月考中不曾经历的体验。这样将来面对高考前的紧张,孩子可能有了一定的经历和经验,就更能学会自我调整、从容面对。因此我对7班的孩子们说,我希望你们能在诊断考试前感觉到紧张甚至有点难以入眠,这不是坏事,这也是一种历练。其次,能做到“高度重视”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在考场上应该比以往任何一次考试更加专注,更加认真地阅读每一道题目。每次月考,都会发现有孩子因为没有认真读题而作答时跑题、偏题的情况,这反映的就是考场上认真度、专注度的问题。
二、降低对成绩的心理预期,充分利用“诊断”功能。
每个孩子都希望通过诊断考试证明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实力。但越是充满期待,一旦结果稍不如人意,往往越是会引发负面情绪且持续较长时间。因此,适当降低对考试成绩的心理预期,始终提醒自己:诊断出考试暴露的问题比成绩分数本身更重要。在高考之前的每一次考试,其实都是“诊断”考试。不把“诊断”出的问题带到高考中,就是最大的成功。而且,由于诊断考试的命题人并非高考全国卷的命题人,一套试题考查的内容也不能覆盖考纲所有内容,因此在进行自我“诊断”时,不能只针对自己做错的题目进行纠错就以为大功告成。还要进一步“诊断”自己:这类型的题是否我尚未完全掌握?这道题考查到的学科素养是否是我的薄弱之处?临场状态是否能充分发挥平时所学?这些问题的诊断,除了依靠自己,可能更多地需要求助于各学科任课教师。此外,如果成绩较为理想,一定更要总结经验。只有将这些方面一一反思到位,才算是充分利用了“诊断”功能。
三、抛弃无意义的心理纠结,坚持认真走好每一步。
诊断考试结束后一直到高考,几乎在每个月、每周都会遇到孩子提出一些让他们很纠结的问题,如“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吗?”“我是不是已经没希望了?”“我离自己理想的大学还有多少距离?”其实这些问题,在高考结束前都是毫无意义的心理纠结。我人生中的很多经历都证明了“越努力、越幸运”六个字,只要埋头做事,只要持之以恒,结果自然不会差,而且往往会有机遇降临。在这一点上,家长们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多给孩子灌点心灵鸡汤,引导孩子认识到:不需要纠结未来的不可知,只需要认认真真做好当前的每件事,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只有坚持到最后,不抛弃不放弃,才能等到收获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