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川中学一间教室的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字。然而多难在何种条件下可以兴邦?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只有痛定思痛,建立完善的灾前预警、灾时应急响应、灾后重建与问责,才能避免悲剧重演。当年的汶川地震虽然没有对我的家乡造成太大影响与损失,但政府为了防患于未然,还是强制性要求当地所有学校新建了教学楼,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楼的抗震等级。尽管这种做法有些简单粗暴,但至少是一个进步。
同样进步的还有舆论与公众。电视剧《匹诺曹》深刻地揭露了当今社会公众视线被舆论所误导、舆论又被某些利益既得者所利用的现状。以往的天灾人祸,新闻焦点大多体现在“大爱无疆、心系一方”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上,公众在舆论的引导下,更多地看到了灾难面前人的勇敢、坚强、爱心。灾难事件,大多在死伤人数确定、善后处理方案出台后,就淡出了公众的视线。这一现象,在近几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范跑跑”事件,当事人做出了一个本能反应却因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而饱受争议,这一事件引发的大讨论让我们有机会走下道德制高点,走近一个受灾个体的心理。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媒体对于救灾款、救灾物资的最终利用、落实情况的追踪调查,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媒体对事故原因的深度调查和对官方调查结果迟迟未公布的追问,开始改变了灾难报道“快餐化”的现象。梳理还原现场,公布遇难者信息,追踪事故原因……这样的内容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报道中。
这一变化,在此次天津爆炸事故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事故发生后第二天,澎湃新闻在公布已确认信息的同时,敏锐地指出:“爆炸已过去15个小时,目前还不清楚危化品为何物。”引导公众将视线更多地集中到事故原因及当前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上。针对以往舆论常见的关注点,也出现了更多的质疑声。。“现在还不是感动的时候”的观点在微博上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赞同。文章写道:“我不感动,是担心太多的人一旦感动,接下来就该是颂歌响起——各种肉麻的礼赞、各种轻佻的颂扬,然后摆功与邀宠,就该是坏事变成好事,悲剧变喜剧……对待人祸,追问比感动更重要。有时,你的感动容易成为遮掩真相的工具,沦为歌舞升平的鼓声,或者无意中扮演了冲突主题的去污剂。”在《谁来为灾难之后的“中国式二次伤害”买单》一文中,作者言语尖锐:“灾难面前,老百姓真正关心的到底是灾难的真相,灾难的进展,灾难的救援,还是主席的指示?”
舆论的多角度发声,为公众提供了更多了解真相的渠道。天津爆炸事件后出现的谣言,相比于以往要少得多,即使出现一些谣言,基本上第一时间就有媒体或网友辟谣。诸如为何消防员在现场形势未完全掌握就第一时间冲进事故现场以致遇难的问题上,很多网友给出了比较理性的分析与解释,避免了公众情绪爆发在错误的点上。可见,在自媒体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接受到多方信息,并不一定会扰乱公众的判断,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公众理性认识的。
在舆论集体发声的情况下,赤潮AKASHIO发布的一条微博也值得思考:“ 在这样一个日子里,追逐天津热点的文章,无论是科普还是分析都是对死者的消费。任何与该热点不相关的垂直媒体都不应在这时为流量强行写作。赤潮作为一个目标为打造爆款文章的自媒体,将不会发布天津有关文章,同时将停更新计划好的三篇文章,读者请将注意力留给那些能去进行实地调查、协助救援的友媒。”在有关灾难的消息铺天盖地卷入网络、映入公众视线时,在以往媒体想方设法抢独家、抢热点下,这样的做法值得肯定。如本文这样仅仅是做无意义探讨、无助于救灾与事故调查的文章,此时还是少出现的好。只希望此次事件中,舆论与公众的表现,能够让救援、问责、善后等工作,相比以往能有更大的进步。我们需要更多真相被揭开,更多问责能到位,更多受灾者被理解与关注,更多隐患被消除。兴邦, 应当建立在此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