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班主任会上,李虎老师以"对培养学生成为大写的人的几点思考和做法"为题,做了经验分享交流,听了后让我受益匪浅。
李老师说,他刚开始当班主任时,很强势,总认为自己要求的学生就必须做到,必须听自己的安排。但带了两届学生后,他开始尝试着走出“简单粗暴”型的管理,探索新的方式放方法。他说,我校学生在本市算不上一流,但也不算最差,但缺少的是对人生目标的确定和规划。教育应该以理想为先,因此他在开学第一天就布置学生写目标理想。虽然这可能是一种形式,但至少可以引发学生对于自己未来人生目标的一些思考。每周他都会至少在一节课上,给学生读一些他从 《读者》等杂志上读到的好文章,并且把特别欣赏的文章张贴到教室墙上,形成独特的一面文化墙。为了培养学生的毅力和恒心,每天早读前,让全班学生轮流到讲台上来演讲,每天一人,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一遍轮完之后,他又让学生用英文进行演讲。为了杜绝学生上课吃东西喝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专注度,他要求学生把水杯统一放置在教室后方的一张桌子上,并在桌旁的墙上用大字写上班训。学生每次喝水,抬头的瞬间都会看到班训,这便起到了一种耳濡目染的效果。
在一次新课程培训上,他听到一位老师引用了这样一句话:“我是一个农民,在我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前,一定要当好农民。”这句话给了他很多启示。首先,教育要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庄稼播种后,主要是靠大自然界的阳光、雨水给予幼苗成长的必须要素,而作为一个农民,主要工作是施肥、除草,给幼苗的成长提供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其次,教育要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农民都不会犯揠苗助长的错误,教育也是如此。《读者》上有有篇文章叫《我害怕你们急于求成》,值得大家去认真品味。再次,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要注重因材施教。最后,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用之才,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一名学生而不是一名考生。
李老师的这番发言,让我又一次反思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我发现自己的工作就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心态,很少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往往只是把对学生的关注集中在学习上。其实,作为班主任,给学生创造一种文化氛围,进行一种文化熏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李老师班教室墙上,写着这么三行字:“我是谁?”“这是什么地方?”“我来这里干什么?”学生每天都会看到这三个问题,都会思考自己来到学校的目的。正是这种文化的熏陶,加上李老师长期坚持的理想教育和励志教育,造就了他们班良好的学风。其实这种类似的做法在学校很多班主任身上都有体现,例如高老师就利用早读时间每天坚持给学生读一篇《羊皮卷》上的文章。众所周知,《羊皮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励志丛书,它所蕴含的力量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命运。这也是一种励志教育和理想教育。在这方面,我需要做的还太多太多。
附北京大学光华学院院长张维迎在2010年本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我怕你们急于求成》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祝贺你们!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你们圆满地完成了学业。你们有的拿到了博士学位,有的拿到了硕士学位,最差的也拿到了学士学位。并且,这个学位是北大的,这个学历是光华的。在中国谁还能获得比这更牛的学位吗?
你们来到北大,选择光华,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人生价值的追求。我相信,北大没有辜负见你们的期待,光华 没有让你们失望,对你们一生来说,知识是重要的,但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智慧比知识重重要。北大能给你们知识,但没有办法给你们智慧,因为知识可以来自书本,智慧只能来自生活。知识是它人经验的积累,智慧则是自己经验的积累,这话是印度哲学家典修说的,也是我自己的人生体验。我愿意与你们分享。
我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一个偏僻的乡村。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家就有一棵很小的杏树,它伴随着我成长,留下我童年的记忆。这棵杏树现在还活着,还在结果。即使在离开30年后,每次回老家,我还是会去看看它,摸摸它。甚至还会像小时一样爬上粗壮的老树杈。
小时,到农历三月,杏树开花了,春天也就到了。每天放学之后,我就会跑到杏树地,有时会睡在底下,仰望蓝蓝的天,等待着洁白的杏花结成绿绿的杏果,因为杏是我重要的口粮,杏花凋谢了,变成小小的果实我就会迫不及待地摘下来吃。你们知道,刚成果的杏,一咬就咬到嫩嫩的杏仁,非常苦,是没有办法吃的。但我还是忍不住摘下来尝一尝。等待杏的成熟真是漫长的煎熬,慢慢地,杏核变硬了,果实也变大了,我就大规模地吃,当地还是很酸的,酸得让人啮牙咧嘴,到农历五月底,六月初,杏黄了,但我们家杏树上的杏已差不多被我吃光了。我拿着最后剩下的自家的杏与村里的小朋友换着吃,结果发现,我家的杏尽管个头较大,别人家的杏都比我们家的香甜可口,为此,我曾几次向父亲建议,把这棵杏树刨掉,栽一棵新的杏树,当然,不知为什么,父亲一直没有采纳我的建议。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我家的杏是全村最苦的杏。
1978年我上大学了,就再没有与我们家的杏树朝夕相处,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从西安回到家乡。我一到家,妈妈就给我端来一大盘杏。她知道我爱吃杏,又听说城里没有杏树。这杏又大又甜,真是好吃,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杏。我问妈妈:“这是谁家的杏,这么好吃?“妈说:”就是咱自家的杏啊!“这怎么可能呢?
原来,我们家的杏比人家的熟得晚,即使上看上去发黄了,还得等上十天半月才能真正熟透。熟透了,就是最香最甜的杏。小时候,我从来没有吃过熟透了的杏,难怪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杏总是酸的。
同学们,在你们即将开始新的的旅程的时候,我与你们分享这个真实的故事,是想告诉你们,杏如人生,先苦后酸,再由酸变甜;杏如万物,长在阳地的开花早,长在背地的开花迟;杏又同人一样,有的成熟早,有的成熟迟,我家那棵苦杏树不是天生就是苦,而是于天背洼,每天太阳照得少,或许还有品种的问题,因此成熟得比别人家晚,别人家的杏黄了,它还是绿的,别人家的果实熟了,又香又甜,它还丁酸丁苦,只要多等十天半月,一旦熟透了,那种清香美味胜过别人家早熟果实的好多倍!
作为北大的学子,我不担心你们没有远大抱负,但很担心你们急于求成!到了新的岗位,你们会期待早早得到提拔,早早涨工资,早早成名成家,甚至早早进入福布斯排行榜。但你们应该记住老子《道德经》里的话:“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生活是需要耐心的,成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伟大是由耐心堆砌而成的!耐心意味着要经得起眼前的诱惑,意味着要道法自然。耐心不是压抑,而是修行,成熟是自觉自悟。
只要你顺其自然,不急于求成,你吃到的杏一定是甜的。幸福将伴随你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