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有多少精力用于教学?
云大尹晓冰副教授的一句“全身心投入教学是一种毁灭”引来无数的争议,这让我想起那个副局长对记者讲的一句话:“你代表谁讲话?”两句话都很雷人,但两句话都说出了某些实情。
我想尹先生指的教学应该是本科生教学,不包括研究生培养,所以本文只谈本科教学,因为一旦扯上研究生培养,问题就复杂化了。
如果认真读一下那篇报道,你会发现,尹先生在高校教师中不算一个糟糕的教师,他的话有两层意思:做好教学是基础,全心教学是毁灭。
尹晓冰认为,大学教师如果想顺着“金字塔”发展,做好教学是基础,但一生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尹晓冰副教授是“70后”,曾3次获云南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被某网站授予“2009经济及管理专业最受欢迎十大教授”。他告诉记者,用在教学上的精力约占1/3。
尹先生至少把1/3的精力用在了教学上,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这里涉及到一个界定的问题,从语义上理解,尹先生所指的投入教学的精力应该不仅仅包括纯粹的课堂教学,还包括备课等课堂之外的环节,否则他那句话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只要你是教师(特殊身份者除外),规定的教学时数必须完成。我们先来替尹先生算一算1/3的精力意味着什么。按照正常的高校教师工作量计算,每个老师的纯课时数一般为6-8节/周,按每节课50分钟算,每周的上课时数为5-7小时左右,虽然高校教师的工作不能机械地按每天8小时计算,但为了便于量化,不妨按8小时/天(实际投入教学、科研的时间通常会超过这个数)计算,一周5个工作日,老师应该投入到教学、科研中的时间应该为40个小时/周。40个小时的1/3为13小时有余,这就是说,尹先生除了5-7个小时左右的课堂教学,还花了6-9小时用于备课等课外教学环节。这个计算也许有比较大的误差,但基本反应了1/3的精力意味着什么,请问:我们有多少教师真正花了这1/3的精力?
教学工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讲,高校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是密切相关的,说得冠冕堂皇一点,科研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科研都是与教育有关的活动,按照这种广义的教学工作来理解的话,绝大多数高校老师都至少投入了2/3以上的精力于教学、科研中。如此说来,中国高校所有的教师都是尽责尽职的好老师,高等教育形势一片大好。可为什么老百姓甚至很多高校教师却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与教师颇有微词呢?恐怕问题正是出在“广义”二字上。那么狭义的教学工作指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包括备课、教学、教学研究等,如果按照狭义的教学工作来理解,高校教师投入了多少精力于本科教学工作中呢?这是个颇耐人寻味的问题。
我曾经对本科生们说:“如果只是想应付课程考试,你最多花60%的精力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上就足够了,其余40%左右的精力你可以自由支配。”高校教师如果只是把教学工作当做任务来完成,需要多少精力呢?假如精力可以用时间量化的话,我看前面尹先生说的1/3即13小时左右就差不多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有多少老师达到了这个1/3?
且不说教师花了多少精力于教学,先来看看教师们通常都在干些什么。教师的工作一般有这样几类:
1、本科生课堂教学;
2、本科生备课、教学研究;
3、研究生培养(包括上课、指导论文等);
4、科研;
5、其它。
在这几类工作中,1的刚性比较强,其余的则具有比较大的伸缩性。我们没有理由强制老师在8小时之外也去从事1-4项工作,当然老师的这8小时不能完全按照通常的作息时间来算,只能按照每天(包括晚上)8小时来计算,在这每天8小时的时间里,老师如何分配他的精力呢?1与2占了多大的比例?或许有人认为,越是底层的老师在1-2上投入的精力越多,我看未见得,俗话说猫有猫道,鼠有鼠路,在一个铜臭味充满了教育的几乎每个毛孔的时代,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既不好好教学、也不好好科研的人绝非个别,那他们在干嘛?在做上述第5类工作。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教育部提倡教师搞第二职业开始,教师“服务社会”之风就从没停息过,而且越演越烈,这是高等教育之幸还是不幸?实在不好评说,总之这是现实。
我始终认为,如果一种现象是个别的,那一定是当事人的问题,但如果一种现象普遍存在,那多半不是当事人个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普遍不好好学习不是学生的错,教师普遍不好好教书不是教师的错,只要指挥棒不变,现状就不可能改变。
本文作者为曹广福,原文链接:高校教师有多少精力用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