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幅这样的长卷画作,它出自传奇巨匠之手,独领六百年风骚,令几十代收藏家痴狂,经历焚烧一分为二而奇迹般得以保全,重见天日后却散落海峡两岸,直到2011年世人才得览全璧,这就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画作未完先求明确归属

1347年,黄公望的师弟无用师随其寓居富春,并向他索画。79岁的黄公望开始为其创作以富春江为题材的《富春山居图》。接下来的六七年光景,黄公望胸有沟壑却不紧不慢,“五日画一山,十日画一水,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反复推敲后,在“兴之所至”的良好状态下动笔。但三年以后,黄公望很淡定,无用师却坐不住了。1350年,黄公望带着未完成的画作去到松江夏氏知止堂。无用师担心节外生枝,要求黄公望先在画作上写下明确的归属。于是,黄公望在未完成的画作上写下题识:“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

险遭焚烧只因爱到痴狂

万历末年,《富山春居图》传到了吴洪裕手中。吴洪裕对此画可以说是爱到痴迷和癫狂。他在自家园中盖了一座“富春轩”,室中的一切名花、名酒、名书画,统统围绕着《富山春居图》,几乎是在竭尽自己所能来供养这卷宝图。然而明清之交,战乱不安,吴洪裕舍弃万贯家财,唯独带着《富春山居图》与《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明朝覆亡后,他不再过问世间事,日日观赏安抚画卷,爱到发痴。清顺治七年(1650),弥留之际的吴洪裕想到了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的典故,让家人焚了《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自己亲自监督其全部化作灰烬为止。第二天,他祭酒完毕后,令人将《富春山居图》投入火中,等火势旺盛时,身体虚弱的他才安心返回卧室。这时其侄子吴子文赶紧乘机跑过去抓住画轴,用力一甩,将画从火炉中抢救出来。虽然时间尚算及时,但画轴已经过火,部分画卷被焚毁,《富春山居图》从此不再是一体,而是断成了两截。

点赞狂魔演绎另类真粉

乾隆皇帝因喜欢在历代书画名迹上加以题跋、题诗和钤印被网友称为“点赞狂魔”,《富春山居图》是乾隆皇帝的最爱,说他是这幅画的真爱粉、死忠粉甚至脑残粉都不为过。自从得到《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后,乾隆皇帝是爱不释手,经常拿出来观赏,甚至在南北出巡时也要随身携带。从乾隆十年(1745)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乾隆亲自在画上题跋五十余处,印拓累累,即使在八十大寿的时候,也要在画上写几句。结果《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上的画面留白处几乎全是文字,连山体上都不放过。乍眼望去,这幅画似乎已经成了乾隆的书法手稿作品,原画作留白的意境感全无。也许是因为明清时期流行的文人画本就具有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的特点,留白也有方便再次题跋的功能,乾隆皇帝并未觉得这样表达对《富春山居图》的爱有何不妥。幸运的是,乾隆皇帝所钟爱的《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其实并非黄公望真迹,这才使得黄公望的真迹《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避免了乾隆皇帝“爱之毁灭性盖章题跋”,画作原貌得到了良好的保存。

(参考文献:《富春山居图》一世黄公望 六世望黄公,詹茜卉,国家爱人文历史,2017年第4期,80-86.)